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仕军(1955—),男,山东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系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19。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只属于外部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根源在于人的需要与自然界不能满足的矛盾,直接动力是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人的需要、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及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2.1;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0)02-0067-03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什么引起的,它的发展除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外,自身还有没有更为深层的动因,其发展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理论界尚缺乏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的分析。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根源和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它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种用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物质力量。人类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物质、生命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那么它与自然界的矛盾又缘何而起呢?这应当从人的本性和自然界本身两个方面说起。就人的本性而言,它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已经把自己从物种关系中提升出来,它是一种社会化了的生命存在,因此它和自然的关系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与其周围的自然界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它与自然界之间表现为一种简单的适应和利用关系。而自然界对人则不同。由于人的需要的内容不只限于动物类似的生物需要,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对自然对象、劳动工具和产品的广泛的物质需要,和对知识、艺术等的精神需要;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在其原有的形态上能为人类所直接利用的也不多。因此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上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自然界不能以现成的形态满足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现实的强制力量,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原动力。由于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且“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由此决定了它的需要不可能以自然界的现成形态直接得到满足。要生存,首先就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出来,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32页。),生产力就是在这种“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其次,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充电器”和继动力。人的需要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旧的需要通过生产得到了满足,生产的发展又使人产生新的需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因此,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与自然界不能满足的矛盾总是在不断地得到解决,同时又被不断地制造出来,由此决定着生产力总是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尤其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不会在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而是呈现出基于生产规律的“需求的上升规律”,因而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无限发展过程。

      第三,生产力发展的规模最终要受到人们各种消费的现实需要量的制约。在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种“制约”的方式与途径是不同的。在自然经济社会里,这种“制约”直接取决于各个封闭的、彼此不相往来的经济实体的消费需要量。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这种“制约”则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制约力。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他们所生产的商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的。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有着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内在冲动。只要社会需要,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扩大生产量。只有当社会需求饱和了,并以“产品无销路”的信号反馈给生产者,他们才会减少或者中止这种生产。

      总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层决定因素。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反过来推动着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不断嬗变、不断提高。实际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种内在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在这种需求→发展→新的需求→新的发展的循环往复不断交替之中实现的。

      二、生产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人与自然的矛盾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生产力发展背后的深层动因和最终根源,它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在其现实性上,作为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展开过程,乃是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直接动力。

      诚然,自然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而当人们一旦进入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由需要与满足的价值关系转化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这里,自然变成了人的劳动对象,有需要的人则变成了劳动者。这时劳动者会发现,问题并不仅仅是自然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人的天然器官的劳动功能也不能满足改造自然的需要。人仅仅靠自己的天然器官无法改造、变革自然物的存在形态,使它成为能够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必须首先制造出劳动工具作为自己的“体外器官”,以弥补自己天然器官劳动功能的不足。只有当人们开始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时候,人类才真正摆脱了动物的本能活动,获得了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的出现,不仅对于人类需要的满足,而且对于人类生产能力的自我确证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改造自然的现实物质力量。它作为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体,人们只有利用它的各种功能作为自己发挥力量的手段,才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其次,它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亦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志和衡量尺度,从而对于区分各种经济时代具有“指示器”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的生产能力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从质上看,体外器官具有超个体性特点,这使人的能力超越了生理功能的限制,具备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工具的使用使人的能力在量上也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由于人的能力和力量主要决定于其体外器官,人主要地不是运用体内力量,而是运用外界自然力去征服自然。外部自然力是无限的,决定了其可利用性也是无限的。再者,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也决定了生产力进化的特殊方式,工具把人类的“过去劳动”和“后来劳动”联结起来,每一代人都可通过工具的中介把以往人类生产力的总和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这就使生产力的进化方式不再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重复上一代的能力和力量,而是在前代人和以住人类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向前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