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宋剑 

作者简介:
宋剑,男,1975年生,辽宁桓仁人,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03。

原文出处: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1—9774 (2000)02—0110—03

      前不久,由《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共同主办了“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学术研讨会,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全球化的理解

      如何理解全球化,与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世界市场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全面形成,使金融资本、物质财富和劳动者特别是科技人员超越民族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自由流动,从而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体化趋势,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众多跨国公司的存在及其对各国经济交流的推动。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指出,电脑网络的全球扩张给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高技术支撑,正是由于现代化的信息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应用,使人类能够克服自然时空对信息交流和人员交往的阻隔。

      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西方人的全球化,是美、英等发达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制造的“陷阱”。有的人甚至认为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是美国在实现和平演变苏东之后抛出的又一政治阴谋,是其谋求全球霸权的一块“遮羞布”。

      还有人认为,全球化是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整合并趋于同质的过程,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会引发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

      二、全球化进程中价值冲突的表现

      1.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意识的矛盾

      有的学者指出,以跨国公司为组织形式,以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为特征,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商品和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流动,使经济全球化过程成为民族国家不可回避的大趋势。一方面,超越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结构的分化重组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使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国家经济安全的严重考验。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国家意识不会因为“无国界经济”而消除,相反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家民族国家意识的危机感也会增强。在发达国家之间民族国家意识也不会完全消除,因为尽管跨越国家界限的因素日益出现,但国家之间的界限、利益冲突、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仍然存在,这些差异和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激发经济领域中的民族国家意识。

      2.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表现为国际政治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

      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表现在西方学者内部对全球化理论不同立场上的对立。有的学者指出,西方左翼学者接受了后现代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观念,反对现代化理论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视为唯一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模式,反对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进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扩张,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将自身置于中心地位,而将第二、第三世界视为社会发展的边缘。有的西方学者还指出,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应该是取消中心,尊重多元文化共存的开放境界。其代表人物是以侧重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变化并提出世界体系理论的沃勒斯坦,以侧重研究文化变化提出全球文化体系理论的罗伯逊、费舍斯通和弗里德曼。而一些西方右翼学者指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就是美国化。有的则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欧美的现代性规范作为不发达的非西方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唯一道路和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把全球化视为西方现代化的各项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吉登斯,有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有提出历史终结的福山,他们的基本立场都是强调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和霸权意识,把全球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化。西方学者内部在全球化理论上的“中心论”与“非中心论”之争,表现出西方社会对客观存在的全球化过程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世界的一些学者站在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立场上提出的反对各种形式的新霸权的政治主张,是全球化过程中一种价值观的张扬。其中,“后殖民主义”提出了反对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行霸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各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应该力图摆脱西方势力的束缚,获得独立发展的自由。

      3.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还表现为各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对立、激荡与融合

      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表现为多元文化共存条件下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差异与对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常常表现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紧张与断裂,这种紧张与断裂并不直接表现为剧烈的社会冲突,而常常表现为被认定的主流文化在一定领域、一定层面上被空置,特别是失去了主流文化的繁盛所赖以发展的社会心理认同。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并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跨国公司、跨国组织为了建构自己的商业文化理念并借此推动自身利益的发展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发展,便不遗余力地运用各种媒体(如廉价的报纸、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向第二、三世界进行宣传,从而使不同民族国家的个人面对异质的政治文化、商业文化、传统文化等多种价值取向的包围。因此,全球化境遇中的个人生存就面临着一个所谓对“现代性”的认同问题。在多种文化并存的开放环境中,价值观念的冲突就凝缩在个人对不同价值取向的选择与认同上,从而使各种文化的较量与冲突时而凸现,时而隐性化。

      三、全球化境遇中的中国价值抉择

      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国应作出何种选择是与会学者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要辩证地看待全球化浪潮,要讲究策略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力求趋利避害,提高我国经济文化的质量与水平。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朋友要交,但心里要有数”。面对全球化浪潮,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如果简单地对全球化说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利的,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只会减缓中国的发展,造成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因此,中国应积极融入这一过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人类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缺少中国的参与也是残缺不全的;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不能对全球化抱盲目乐观的态度,不应把全球化理解为各民族国家携手共进迈向天下大同的纯中性的自然过程,而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国垄断资本主义精心操纵控制的一面,从而能够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作出理性的应对,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性优势”和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尽快提高综合国力,从而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坚持策略性地融入全球化过程,促进全球化过程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全球化过程形成良性互动,是面对全球化过程的中国应作出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