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辩证法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奎良,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哈尔滨,邮编151080; 梁若冰,黑龙江省公安厅,哲学硕士,邮编150001

原文出处:
理论观察

内容提要:

本文从“变”、“不变”的独特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性问题。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变”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和不可遏止的创新趋势,“不变”表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各阶段一脉相承的统一实质。但是,“变”与“不变”本身就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只有用辩证的而不是形向上学的观点,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真谛。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字号: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推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颇为发人深省: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一是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一脉相承”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的不变的部分,只有这部分恒定不变,才能前后相承,若总是变幻不定,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脉也就是断了,也就承袭不下来了;“不可能一成不变”是指马克思主义中的可变部分,它们“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江泽民十五大报告),而发展就是突破和创新,就是改变原有形态。这样,十五大报告本身就蕴含着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从理论上来回答:马克思主义中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变的?变与不变的涵义是什么?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十分明显,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最早为恩格斯所演绎。他在《反杜林论》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即发现唯物史观和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并认为,以此为基础,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为科学。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它实际上指明,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三部分所组成。列宁沿着恩格斯的思路,把唯物史观理解为哲学,把剩余价值学说理解为经济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著名论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三大板块。可是列宁同时期还说过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注:《列宁选集》第2卷,580页。),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充分地概括和体现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呢?

      80年代就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止三个来源,近代欧洲人道主义思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因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不只包括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独特的阶级内容,还应包括反映全人类历史和进步的共同的东西,因为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此外,近年来随着时代精神的关照和文本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晚年人类学笔记等不仅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其中蕴含的马克思的新的理论创意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有这些新的发掘成果在传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远未反映出来。所以有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说是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的产物,它只不过是从内容的区别和特点的视角反映了建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意向和所作出的努力而已。

      恩格斯说,对体系的追求“产生于人的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达到所谓绝对真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15页。)。而真理是个过程,任何现实的体系都达不到绝对真理,只能反映阶段性认识的成果。这样体系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二律背反:体系追求永恒真理,而现实对体系的表述又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这就是个矛盾,一切体系都处在这种矛盾中。深入思索可以发现,这个矛盾实际上是动态中产生的矛盾:体系要想达到绝对真理,只能面对逝去了的静止不变的现实,但任何对现实的概括都难以预测以后的发展和变易,因而这种概括又不具备终极真理的本性。这就是说,体系的难题发生在如何对待科学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的问题上,体系只能去面对不变,而现实、科学、实践却总在日新月异地变,体系当然也要随之而变,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的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视角。

      可以设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体系,要成为真正有益于人类和社会进步的科学,就必须放弃对所谓绝对真理的追求,而老老实实地面向历史和现实。这就要把体系当作一个现实体系,把体系的浩瀚内容区分为变与不变两个部分,对于确定不变的部分,要永远坚持继承下去,对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部分,要用动态的眼光留有认识发展的充分余地。这样就既能坚持体系的既有成果,又能依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把体系不断推向前进,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邓小平也是这样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部分的,他说:“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1页。)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这种概括要优于从横断面上按不同特点所作的三部分的划分。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一脉相承的不变部分是什么呢?

      首先是理想,终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纲领,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千百万先进人类不懈追求的明天和彼岸。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就在于它使共产主义摆脱了空想主义的桎梏,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如马克思所指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0页。)

      其次是信念,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坚定信念。理想靠信念来支撑。没有信念,理想就会成为空想和幻想。信念不是迷信和盲从,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反衬了共产主义的未来,是我们坚定信念的可靠依据,有了共产主义信念才支撑我们不屈不挠为改变现实状况而斗争。邓小平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73页。)所以他一贯主张“军队里要讲信念,……在青年中间,也要讲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理想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1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