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

作 者:
何萍 

作者简介:
何萍 武汉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江淮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上个世纪未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熔铸中国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新精神;另一方面又面向世界,改革开放,立足于本民族的发展思考全球化运动中的全球化问题,吸收当代哲学思潮,尤其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益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所创造的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全球化运动中走向现代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历史命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更重视前一个方面,很少从后一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比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这就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缺乏一种世界视角,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机制的说明。鉴于此,本文力图从后一视角,结合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特点,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

      一、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特点

      虽然全球化的概念直到本世纪90年代才明确提出来,但是,从人类历史的实际进程看,全球化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宣告了人类“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的前景。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世界性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开创了人类的全球化时代。这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性容纳不了它所创造的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因而必然引起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起无产阶级革命,最终为新的人类文明形式所代替。全球化一开始就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即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性与全球化所包含的人类性之间的矛盾(注:关于资产阶级的狭隘的阶级性与人类性之间的矛盾的更为详细的分析,请参见拙文:《“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载《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全球化的这一内在矛盾不仅包含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而且也包含着思维方式的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内在必然性,即有全球化,就必然有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超出它的发源地西欧,扩展到整个世界,才能实现人类性,克服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视野,而当资本主义把资本的扩张由西方拓展到东方,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也把自己的思想和反资本扩张运动拓展到整个世界,实现了自己的世界化;思维方式的对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特点,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后一个方面,揭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特点。

      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在思维方式上的对立,即是单一性和多样性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单一性思维方式是强调同一性存在的思维方式,多样性思维方式是强调差异性的思维方式。资产阶级发动全球化,是要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世界资本主义化。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性就表现为追求单一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思维方式上,就是主张同一性存在,即主张单一性的思维方式。但是,人类性却反对单一的资本主义社会,要求承认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权利和文化的合理性,在思维方式上,就是要承认差异性,以差异性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这就必然主张多样性的思维方式。于是,全球化在历史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性与人类性之间的矛盾,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单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注:单一性思维方式在近代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多样性思维方式则在现代哲学中发现了自己的根据。这一观点的详细说明,请参见拙文:《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二部分,载《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然而,在全球化中,单一性和多样性不是两种互不相干的或并列的思维方式,而是内在的矛盾统一性;对于单一性而言,多样性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一种内在的否定性力量。无论在全球化的第一个时期,还是在全球化的第二个时期(注:我们主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把全球化分为二个时期。关于这种划分的根据和说明,请参见拙文:《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部分,见《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存在,并支配着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它们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罢了。在全球化的第一个时期,由于资产阶级主导全球化,单一性思维方式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全球化的第二个时期,由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主导,多样性思维方式否定了单一性思维方式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见,从单一性思维方式转变为多样性思维方式,是人类所经历的一次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历史运动,也揭示了全球化的两个时期在质上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是主张人类性的,在思维方式上,就其本质而言,也主张多样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其世界化的过程中不受单一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种思维方式形成,不只受到阶级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科学、艺术等各种文化形式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样地,它所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发生作用的方式也绝不受阶级的限制,在一个时代,它可以同时对不同的阶级起作用,在不同的时代,它可以支配几代人的思维。单一性思维方式曾经支配过古希腊人的思维,在近代,它又以改造过的形式支配近代人的思维。既然如此,它也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作用和影响。正是这样,我们绝不能用看待阶级对立的方式来看待思维方式的对立:把单一性的思维方式仅仅归属于资产阶级,把多样性的思维方式简单地等同于无产阶级,而应该具体地分析单一性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中的特定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分析它如何和多样性思维方式构成内在的矛盾统一体,使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