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金海 中共中央编译局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 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早在1957年的博士论文中,阿明就提出了这一思想的框架,其后发展了它。到60年代,这一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1963年开始,安德烈·冈德·弗兰克逐渐成为该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丰富了阿明和保罗·巴兰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尤其是提出了“不发达的发展”的概念,指出不发达的现象是以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兴起和扩张为开端的,也是这一进程的结果。巴西学者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尔多左进一步用辩证法研究了世界的结构和历史,提出了“中心区”和“边缘区”的思想,认为处在边缘区的不发达国家在两个层次上依附于处在中心区的发达国家,即受外部力量(包括外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外国技术和外国金融体系)的支配和内部力量(即与外国势力相联系的当地阶级和集团)的支配。此外,当时许多思想家都讨论了这些问题。 1961年, “global”(全球)一词被收入韦氏辞典,次年收入牛津英语辞典。之所以如此,是有社会背景的,正像英国学者查尔斯·洛克所说的,当时已经出现了跨国公司在财源、功能、责任方面替代国家,国家囿于疆土之内而对此无能为力的现象。(注:查尔斯·洛克:《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6期。)可以说, 这一时期对全球问题的研究是全球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

      到了70年代,随着资本、货币的跨国自由流动,人员自由流动现象也出现了。于是,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出现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批判了以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模式的“现代化理论”,指出现代世界结构是一种“生产模式”;其中,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是重要关系,是一种空间共存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国社会的发展不存在“传统”与“现代”之分,所有社会都是现代的;差别只在于有的在中心、有的在边缘;而在边缘的社会必然是不发达社会。他在方法论上的特别贡献是,主张把全球“关系”、“世界体系”作为“分析单位”,而不要采取传统的以独立的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为“分析单位”的方法。沃氏的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是他的三大卷的《现代世界体系》,分别发表于1974、1980和1989年。近年来,他又与T.K.Hopkins 合作出版了《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轨迹,1945—2025》、《世界体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等。

      80年代初,米歇尔·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里根、撒切尔夫人采用,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开始。债券市场阻隔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逐渐完成,随后又引起了股票市场阻隔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金融全球化全面展开。90年代初,新兴工业化国家加入了这一进程,金融全球化便呈飙升趋势,直到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政治、文化全球化也发展起来。

      于是,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从70年代末兴起的罗马俱乐部在对全球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研究报告之后,又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例如拉兹洛推出《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等,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5 年R.Roberson 和FrankLechner发表《现代化,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文化问题》, (注:载于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1985年,第2卷,第108页。)明确提出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 并提出了与全球化有关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80年代中、后期,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兴起,提倡解中心、消结构、消边界和多元化,反对中心论、大叙事、一元化和绝对真理,可以看作是全球化理论研究的哲学表现。在这里,被人们所描述的那种还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后”状态,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谓全球化状态的深层的但却是初期的表现。这在当时对人们作深入的全球化问题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直接由此引起的90年代初期新思潮是“后殖民主义”。它以上述思想为武器,提出了反对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霸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各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文化背景,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力图摆脱西方势力的束缚,获得自己独立发展的自由。直到今天,后殖民主义仍在发展中,并成为全球化问题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并在未来全球化过程中力图解决的问题。

      随着90年代初苏东剧变,由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升级。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秘书长公开声称,“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于是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并制定自己国家的全球化战略,力图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有利的位置。这无疑调动了理论界各个学科的力量,展开了对全球化的全方位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90年代中期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化研究再度升温。但与先前有所不同的是,人们多半不再像先前那样对全球化只抱乐观态度,而是抱谨慎态度,有的甚至抱悲观态度,因而,不仅研究自己国家或集团的发展战略,也研究防御金融风险的战略和措施;许多有责任感的学者纷纷呼吁并积极研究全球化的秩序问题,包括全球化的伦理、规则、法律、政府间关系、全球治理等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