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

——评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世纪之交,中国的人学已步入广泛深入展开研究的新阶段,并且正在形成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学思潮。为进一步深化、推动和规范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本文力图站在时代高度和人学历史发展前沿,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加以整体的把握和评论。

      一、在人学兴起的动因方面,当代中国的人绝不是学者们的内心冲动和主观臆造,而是对人类思维、哲学、人的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的内在发展趋势反映的必然结果,因而是时代引发出的一种思潮。

      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已赢得众多专家学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活动经常展开,论著发表丰厚,众多学术组织机构成立,许多重要报刊大力开辟阵地,不同学术观点展开交锋,人学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等,表明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已形成一种思潮,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强音。承认人是一切活动和关系的主体和目的,承认人的问题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并成为现代最深层的根本问题,使人学的存在和发展获得了最坚实的基础。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时代。当然,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它不可能成为消解人学的借口,恰恰相反,它正表明人学研究的兴盛。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表现,它既体现学术民主,又体现学术上的自由和平等。在学术生活中,奉行的准则是宽容和理解,需要的是相互了解和信任,是平等对话和交流,是相互支持和帮助。

      二、在研究范围上,入学并不是把一切与人有关的问题都纳入进来,也不能被唯物史观所取代,更不等于倡导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在综合和提升各门人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一门以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科学。

      简言之,要处理好人学与人的科学、唯物史观、人道主义的关系。在人学与人的科学的关系上,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一开始就比较自觉地界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避免把人学泛化。近年召开的许多人学研讨会和发表的诸多人学论著,大都首先注意确定人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有些对人学研究比较陌生的同志认为,人学就是研究与人有关的学问的总称,这是一种模糊认识。澄清这一模糊认识的关键,是要把人学同人的科学区别开来。人的科学指的是研究人的某一方面的各门具体科学以及由此组成的学科群,“凡是研究与人有关的学问”实际上属于“人的科学”的范畴,不属于人学范畴。人学,正如日本的细谷贞雄强调指出的,它所包含的意思与人的科学有别。人学之被倡导,其理论上的动机无非是把已经积累起来的、与人有关的知识由某一统一的原理重新加以组织,从而把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把握。近年我国兴起的人学,其深刻的学术动机之一,就是综合和提升各门人的科学所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的知识,以达到对完整的人的理解,形成一门新的科学。这里,人学研究实际包含两个层次的基本内容:一是综合人学,以达到对“完整人”的研究;二是哲学人学,从完整的人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哲学理论,它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历史发展规律范围内的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学者对各门人的科学了解不多,对如何综合各门人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知之甚少,对综合人学的研究稍显底气不足,缺乏人学的“学科”意识。

      在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且,既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就已经是关于人的十分完备的学说了,没有必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人学。苏联的格列柯夫和Н·А斯捷潘年也持这种看法。有的学者虽承认人学的相对独立存在,但认为它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上述两种观点都否认人学从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相对独立出来的可能性。我认为,相对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可能的。这可以从三层意义上来论证:其一,如前所说,人学有其明确而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二,人学对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同后者区别开来。人不等于人类社会,人也不能完全被社会历史所溶解和淹没,人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人是不能完全被社会历史所说明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对象,它侧重研究社会的人和历史的人,是人的现实,它为达到具体而由人走向现实,它并不研究完整的人,人学则专门以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规律为对象,二者不能互相取代。其三,人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理论前提。马克思批判唯心史观和创立唯物史观,是从对人的重新科学理解开始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在把人的本质看作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之后,在对有生命的个人及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才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也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看待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只有在人的劳动中才能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锁钥,故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显然,只有在对人及其本质加以科学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史观首先是在其理论前提——对人的理解上失足的。既然如此,人的问题就不能完全归结为社会历史问题,以对人和科学理解为首要任务的人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理论前提。

      近年我国人学研究之所以取得一定进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把人学看作相对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门科学,而有的同志之所以看不到人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就是因为忽视了人学对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特殊作用。当然,人学虽相对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但它必须以后者为指导。在人学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研究人学就是研究和宣扬人道主义。按照这种认识,人学研究就很难进行下去了。这种模糊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80年代我国人道主义讨论影响而形成的。在这场讨论中,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并且企图用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去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人性的异化,因而是违背人道主义的。这种观点当时被称为精神污染。这一定论至今仍影响一部分人,以致于认为我国90年代的人学研究是在倡导人道主义。这是对人学研究的一种严重误解。其实,人学研究虽包括人道主义研究,并在价值观意义上对人道主义加以某种肯定,但二者毕竟不同:人学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门科学,而人道主义是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的一种评价,是一种价值观;人学包括人道主义,但不归结为人道主义。实际上,我们所要建立的人学,恰恰是为了通过对人的完整科学理解以克服抽象人道主义对人加以片面错误理解的局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