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永康 系福建省泉州市市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原文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积极、稳妥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更是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尤其要认真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这无疑是基于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对中国问题的规律性总结,也是众所周知并十分注意的问题。然而,离开实践的具体进程,离开各地不断出现的新机遇、新情况、新问题,离开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发展原则,我们就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并贯彻执行好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相反,抽象、静止的理解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公式”,使三者相互制约而束缚我们的手脚。因此,当新的实践问题、发展要求提出来时,重新强调处理好三者关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应有更高的基点、更宽广的视界、更积极进取的内涵。

      一、改革、发展和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三大主题,它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才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统一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践的具体进程。改革、发展和稳定是20年伟大实践的三大主题,亦即是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的三大主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不断地思考、回答和指导这三大主题中形成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就特在,这三大主题自始至终是内在统一的。20年的伟大实践并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发展而发展,为稳定而稳定,而是内在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其中,改革是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发展是目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定是前提,只有保持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偏废。

      问题在于,理论上获得的真理性认知,在实践操作中,有时难免被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比如,在理解和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三者关系时,每个人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也并非都是辩证的、深刻的、全面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强调其一而忘却其余或使之相互制约、相互割裂的现象。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要求,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尤其如此。

      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尤其是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除了要求做到江总书记指出的“在学习中,要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全面系统正确地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基本观点”外,还应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加以领会和把握。

      1、改革总揽全局,但改革乃为了发展,为了更大更长远的稳定。

      当改革、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改革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众所周知,旧思维框架中的社会主义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又使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僵化和贫困积蓄着众多不稳定因素,社会主义中国不仅面临失败、挫折的危险,甚至也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所以,邓小平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这就是说,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现实社会主义中国存在、发展的手段、方法、途径。改革也不是普遍的社会历史规定,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并不需要改革,改革乃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则活,不改则死。然而,改革毕竟是利益调整,是一个涉及社会各方面、各个阶层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必须适应、服从发展的需要,又必须充分注意到稳定问题,三者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为什么要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其结果不仅适应服从了中国发展的需要,而且充分注意到了稳定问题。在中国,幅员广大的农村不改革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9亿农民生活不富裕,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和稳定。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农业和80%人口的不发展基础上,中国的稳定首先是80%人口的稳定,这种稳定不能建立在80%人口的贫穷基础上。所以,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发展问题上把握住了基础、大头,在稳定问题上把握住了节奏和有利因素,继而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的压力和动力。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进,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稳定也得到不断巩固和推进,由此可见,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革统揽全局。但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着发展,为着更大更长远的稳定。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

      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的基础。

      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而特殊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锐意改革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目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首要问题。在这20年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地反复强调发展问题,把发展问题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高度。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人心向背”等等。然而,发展有方向问题,有内函质量问题,有与改革、稳定的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片面地求发展,而应处理好与改革、稳定的关系,将三者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但这种统一同样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而“三个有利于”又是与发展相联相通的概念。因此,发展是判断改革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首先应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改革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