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 者:
方军 

作者简介:
方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世纪之交,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前景,我们不能不为一种庄严的历史责任感所鼓舞。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已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丰富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与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不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及其后期,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创立的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和人类历史经验包括以往人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基本观点包括:辩证而又唯物的自然观、历史观;辩证而又唯物的真理观、价值观;辩证而又唯物的方法论、认识论等等。

      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们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在后人掌握、运用这些原理的时候,当然必须从他们所处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此,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必须不断地以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人类社会的新经验和新认识来充实和丰富它的内容,否则它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这已为中国和其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在20世纪的发展实际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必须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分析证明,这种“中国特殊论”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但是,中国的国情又的确有自己的特点。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中国历史和现实时,必须充分注意这种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从而卓有成效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才能彻底驳倒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合乎中国国情的论调。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曾经在党内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的教条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初和60-70年代,教条主义曾经使中国革命和建设遭受了巨大挫折。为了从哲学和高度克服教条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带头研究哲学,写下了诸如《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杰出著作。他从哲学方法论、认识论的高度,尖锐地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懒汉”作风(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为了克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教条主义,邓小平积极支持并引导了1978年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现在回过头来看,1978年我国理论界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解放,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作了理论和思想上的先导,而且也使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大大活跃起来。正是这场讨论使人们有可能打破很长一段时间内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新发展似乎是只有少数杰出的领袖人物才有权或有能力染指的事情,多数人只负有宣传、解释和信从“原理”的使命;也正是这场讨论使人们有可能在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同时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进而使人们认识到:不但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研究就不能停留于单纯的解读经典文本,而必须是创造性的。创造性的研究,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前提。

      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的过程。站在21世纪的大门槛上,面对当代社会实践的新变化,面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学思潮的相互激荡,人们不免感到,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研究和发展还不能和现实生活相适应,因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该担负起的崇高历史使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