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交替之际,关于21世纪哲学发展走向问题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在哲学走向问题研究中,众多观点,各有见地。如有的强调哲学的发展在于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在于联系实际,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加以发展;有的从哲学自身逻辑的合理、体系的完整严密预测哲学的未来;有的则从中西哲学比较和哲学史发展的角度来推断哲学发展的趋势;也有的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依据,提出唯物主义发展的新形态等等。所有这些,都从某一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使得问题的探讨走向深入,但又各有其片面性。显然,要从总体上把握21世纪哲学发展的走向,有赖于各个视角的深入研究,否则它就会肤浅空洞,但单一视角的研究毕竟不能代替对总体状况的把握。因此,要全面、客观地把握21世纪哲学的发展走向,首先必须解决研究的原则问题。本文试就研究哲学走向问题所应遵循的原则做一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反映现实并指导现实的原则 哲学,作为精神的范畴,是对现实实践的反映,现实的实践状况和需要决定着哲学的状况及其发展。中外哲学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欧洲哲学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到中世纪作为神学的“婢女”;从近代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乃至与此同时出现的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发展轨迹无不与同时代的生产力状况、自然科学状况、社会的阶级斗争的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哲学的发展,也以其特有的形式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现实对它的决定作用。“道”、“气”、“理”、“心”等特有的中国哲学术语,以及与政治、伦理、教育等思想相混杂的哲学思想,反映出了中国当代不发达的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状况,同时深深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更与社会现实的要求、需要分不开。 考虑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走向,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考虑当今现实和实践状况这个前提。当今我国最大的实践,也是21世纪中国的现实状况,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实践在21世纪当然与20世纪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不存在社会制度上的根本分野,它仍属于社会主义实践,这决定了作为意识形态的21世纪中国哲学必然仍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实践所决定的。但这一实践状况本身,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诸多新课题。把改革开放放到世界范围来看,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各自的前景如何?会不会趋同?有无第三条道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这一角度看,在世界的现代化经历了从经济发展观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观,再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的现阶段,如何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观?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来看,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如何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如何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也必将在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回答,并在这种回答中加以理性升华,上升到哲学层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这应该是由实践所决定的哲学发展走向的主导趋势。 当我们考虑由实践所决定的哲学发展的主导趋势时,还有不可忽视的一面,这就是哲学发展的非主导或说是支流的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负效应,由于公有制主体地位之外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存在,加之对外交流的扩大,便得思想文化乃至哲学的发展面临复杂的条件。因此,在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必然存在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局面。这种情况也属正常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认识这一趋势,并非允许“多元”观点放任自流,而是正视它的存在,自觉地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斗争,并在这种斗争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 哲学是对现实实践的反映,但它并非跟在实践后面,只是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做理论论证和辩护,它同时还具有对现实的反思、批判并指导现实的作用。这正是哲学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之所在。事实上,哲学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点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我国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成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国家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的思想先导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哲学发展固然应反映现实生活,对现实加以理性思考,同时又要以这种理性思考来反思、批判现实,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指导,规范它的发展。而要使哲学的发展体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使之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得到了发展,又实现了它的指导作用。 二、哲学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原则 哲学,同其它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除了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制约之外,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一面。哲学理论自身内部的不严密或自相矛盾,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深入研究中发现的新思想、新观点,哲学界对某些哲学观点的争论,对哲学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都会促使哲学的不断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哲学的走向,至少有两个方面已初露端倪。一是现有教科书哲学体系,已愈来愈暴露出它的不严密,因此,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成为哲学界较普遍的呼声。但如何构建这一体系,见解各不相同。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括基本正确,只需对原有体系的板块做些调整,以明确对象、考虑逻辑关系即可。第二种是要求实现哲学范式的转换,构建实践唯物主义的框架。当然,对实践唯物主义又有多种不同理解。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学者不是少数。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成为哲学界争论的热点,这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理论生长点和基石”。因此,从哲学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的角度看,不管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还是对体系内诸热点问题的争论(这些热点问题当然又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都是未来哲学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