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019 (1999)06-0059-06 建国50年来,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也经历着曲折、矛盾和斗争。50年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向我们预示着它未来发展的方向。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表明,中国哲学的研究正经历着向人本主义研究的转向。 人本主义研究转向是建国50年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国50年来,中国的主流哲学是社会历史哲学,这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重大发现是唯物史观,由此使整个哲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其重点自然也放到了社会历史哲学领域。建国以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任务,也要求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历史哲学方面。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学习和宣传,对全国人民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接着,对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基本任务进行了研究,以指导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运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理论问题,又作了新的研究。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的发表,为社会历史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规定了社会历史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期间中,哲学研究同理论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学思想、胡适思想、胡风文艺思想、梁漱溟思想等的批判,后来,又开展了对巴人的“人性论”、周谷城的“时代精神综合论”和“阶级调和论”、冯至哲学观点、杨献珍的“思维与存在统一论”和“合二而一论”等的批判。这些批判运动,一方面,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和发展了“左”的思想,后来被概括为“斗争哲学”,在政治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最后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使我国哲学的发展,走了严重的弯路。 在这个时期中,哲学理论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另一方面,又不承认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反对对人和人性的研究,大力批判所谓资产阶级人性论。一方面,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又提倡个人迷信。一方面,肯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要求建立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打一场“向自然开战”的新战争;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斗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在人民内部开展了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种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系列错误的理论观点,使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得以存在和发展。 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斗争哲学”在实践中的贯彻,使人民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了极点。甚至置革命的人道主义之不顾,草菅人命,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和哲学理论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随着实践标准问题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不少人把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人的问题上。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展了关于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在这次讨论的初期,研究者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是,在胡乔木发表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以后,这场讨论到1984年底,就告一个段落了。但是,关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并没有到此结束,仍然在继续深入和发展,以至造成了后来一个时期的“人学”热。学术界对这场讨论有高度的评价,认为:这场讨论“已经对中国文化心理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人们思维的自主性,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它的意义势必超出思想理论领域,而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注:杨春贵主编:《中国哲学四十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35页。) 在关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以后,价值哲学的讨论相继而起。在80年代的中期,价值哲学的研究出现了高潮,而且持续地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在深入。过去,价值哲学被视为西方哲学思潮,无人敢于问津。但是实践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价值标准的问题。从此,价值哲学也就逐渐地被国人所接受了。价值哲学进一步的深入发展,生产力标准也应运而生。于是,价值哲学在我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哲学的研究,必然导致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这又再一次地提出了人的问题,而且它的强烈程度也是空前的。 90年代以来,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是走向人本主义的又一阶梯。无论是坚持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反对实践唯物主义的,都在思考着“实践是什么”的问题。到底实践是什么?它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马克思始终把人看作是现实的活动着的人,即实践着的人;同样,把实践也只能看作是人的实践,人的活动。所以,实践与人是不能分开的,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人本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50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尽管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它的总趋势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人本主义。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会显得更加明显,而且被更多的人所觉察、所了解,并为之鼓舞而献身于人本主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