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哲学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曙光,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理想是人在意识中对未来现实美好、圆满的想象,是人在对象化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理想具有价值性、超越性、创造性、开放性、持存性等特点,具有对人生的指向性、引导性,对现实的批判性、否定性,并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等基本功能。理想自身也存在着矛盾和局限,这特别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理想分为具有实践性品格的现实关切之理想和作为人的精神之皈依的终极关怀之理想两种。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19和20世纪,人类基于理想的冲突更加普遍和激烈,理想的冲突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理想的局限,理想的式微则意味着人们破除了对原有理想的迷信;然而理想永远不会终结,当代人和后代人决不能没有理想。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字号: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既是理想主义一度高扬的世纪,又是理想主义终于式微的世纪。我们曾为理想主义的高扬而欢欣鼓舞,我们也为理想主义的式微而扼腕叹息。不错,一个人、一个民族是不能长期没有理想和信仰(注:信仰和理想密切相关但不相同。本文虽涉及信仰,但主要谈理想,信仰则另文专论。)的;在人的精神殿堂上,理想和信仰是不应当,也不能够长期缺位的。从历史上看,一种理想、一种信仰的“退位”,正意味着另一种理想、另一种信仰的“加冕”。因而,为了一种更加合理的理想的树立,我们有必要在哲学上反思理想的性质,弄清它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

      一

      无疑,人无时无刻不生存于现实之中;然而,人的现实世界并不是天然自在的,它是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建构出来的,体现着人的需要和意志。这就意味着人的现实世界总是联系着人的意识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之中。现实世界反映在人的意识之中,也就是观念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当人的实践还未能给自己造成目前这种现实生活的时候,他们早就在意识中想象它、构造它、设计它了。而人在意识中对未来现实的想象、构造和设计往往比后来既成的现实还要美好,还要圆满。而美好、圆满的想象就是人的理想。可见,理想凝聚着人对未来的全部憧憬和希望,召唤、激励着人们把它变成新的现实。何况,人们在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总要生发新的需要,这也就造成了理想的不断推展和变化。这样,人就总是同时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的双重维度中。

      表征着美好未来的理想在充当着人的生活实践的前导的同时,还为人的精神世界拓展着天地,清除着阴霾。理想与人的遐想、奇想、冥想、幻想乃至梦想往往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它们共同萌生于人的现实生活中,又一起超越现实中的丑陋、黑暗、沉重和平庸,高飞远举于人的精神的天空,使人类尘封的心灵透入阳光,情感的荒漠变成绿洲,仄逼的胸怀为之宽广,呆滞的目光为之明亮。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有了理想,人才变得灵气、聪慧,才能超脱、旷达。如果人的想象力贫乏,缺少多姿多彩的理想,他会怎么样呢?他就不仅会生活得庸俗、猥琐,而且其心智、情感和人格也将萎缩。

      实际上,理想虽然不是人的自然秉赋,却是人在其对象化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伴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成长,人在心理和精神上乃至整个生命机能上展开的正是一个真正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一个趋向生命之充盈和圆满的理想化过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奥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由于能够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并进而能动地改造周围环境,人的意识和意志便获得了主体性和自由,并使这一主体性和自由体现于自己的生命活动及其对象之中。而改造无机自然界,实际地创造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人就不仅自我确证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直观和重塑自身,使类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普遍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产生的社会,作为自己的恒定的现实,也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80页。)可见,在人的有意识地进行的生命的对象化活动中,“理想”是作为人的类特性,作为人的合目的的生存性状和发展取向而言的。这深刻地说明,理想决非人的纯粹主观任意的想象,决非人的虚幻无力、一厢情愿的空想。

      作为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理想和人的其他本质力量——人的体力、智力、感受力、判断力、情感和意志等等并不并列,毋宁说它就是所有这些本质力量的凝聚和升华;因而,它就成为一种“普照的光”,以一种最高的强度和亮度为人的生命潜能的开发和生命力量的发挥而启蒙解蔽、拓荒指路。恩格斯说得好:“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页。)历史证明,正是那些最富理想的个人和民族最有力量,因为他们志向高远、目光远大、情感充沛、意志坚定,特别富于进取和献身精神,能够持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那么,理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功能呢?笔者认为,理想大致具有五大特点。

      第一,价值性。理想体现着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求实、至善、臻美,是达到高度的自由自觉,而理想正是人求实、至善、臻美的理想,人达到自由自觉地生存的理想。因此,理想就是观念形态的价值体系,它既包括外部世界的属人价值,也包括人自身的自我价值。

      第二,超越性。理想是对人生存的现实状态的超越。理想不是关于现实“是什么”的实然性认识,而是关于现实“应如何”的应然性认识。它总是以现实的否定或对立的面目出现的,是人们所期许的现实尚未达到的未来状态。

      第三,创造性。理想是人给自己构成的关于未来世界的图画。人理想中的未来世界不是自然的产物,也没有现实的摹本,它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地建构。引人入胜的理想相对于现实而言,总是具有崭新的性质和特点,体现了人爱好自由、不拘陈规的开创和革新精神。理想的价值性和超越性,其实都源自于它的创造性。

      第四,开放性。理想是对现实的既定界限的突破,是对现实中某种可能的开发和拓展,在空间上指向世界,在时间上指向未来,因而理想有着鲜明的开放性。理想的产生意味着人对现实的不满,意味着人跳到现实之外去看待和取舍现实,所以理想是对封闭状态的冲击和破除。理想本身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固定界限,所以理想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向更美好、更圆满境界的不断递进和无限开放。

      第五,持存性。理想一旦产生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由于理想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目的性,体现着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所以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也不会瞬息万变。青少年的理想多变,其实说明他们的理想正在生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当然,理想有远近和大小之分,但不管何种理想,只要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阶段直至终生成为人的生活向导和精神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