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人为主体的世界里,任何一种关涉到人的发展,都必定以某一特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的发展模式,它同样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现方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概括、分析和论述。 一 以有限发展观为哲理依据的思维方式 近、现代以来,以科技为推动力的工业文明高歌猛进,人们沉醉在对自然胜利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之中,而无限地追求自身更高形态的发展。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使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增长,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使人们对这种发展、增长和提高充满着永无止境的憧憬、期待和追求,并对这种追求抱有坚韧不拔的信心和近乎痴狂的热情。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以巨大的支持和激励。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的这种社会推进方式,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之上,其哲理依据和核心观念就是无限发展观。 无限发展观有着深厚的西方哲学思想的传统,其基本涵义有三:1.自然界(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进化的系统,人类及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世界)无限发展过程中所进化而来的一种高级形态,这种无限发展是通过竞争和占有来实现的,即无限发展的机制是竞争和占有,人类通过竞争和占有成为自然的主人而具有至上性和无限性;2.人类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与自然对立为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无限发展且多样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泉;3.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和占有,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便可从自然之中获取财富而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福祉,科技就是力量,人类应当而且可以运用这种力量去探索、征服乃至占有自然,从而实现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无限发展。无限发展观是在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地、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在人类对自然不断取得辉煌胜利的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时代,这种无限发展的观点和理念表现得更加集中与充分,因而其本身的理论缺陷也显得更为明显:一是片面性。即单方面地强调竞争和占有在发展中的作用,而造成对自然的掠夺性攫取;二是独断论。即独断性地主张人类沙文主义,把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寄托在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之上;三是绝对化。即绝对化地宣扬发展的至上性和无限性,而忽视这种发展尤其是人类的发展是有条件的,甚至是有限的。 然而,在人们眼中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毕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无限发展观的胜利。无限发展观的现实的社会成果便是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而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则不断地证实和愈益完备着人的这种无限发展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使其梦想成真。成功与胜利的光环,掩盖了无限发展观的片面性、独断论和绝对化的倾向,以致人们对由此而导致的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的消极因素和负面效应视而不见,终于酿成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人口增长急剧膨胀的恶果,严重威胁着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正走向可否持续发展的十字街头。 由无限发展观到不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继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课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和实现也离不开某一新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的支撑与推动。这种新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的核心要义是:人类是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态,作为自然界这一无限发展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世界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交换的基础上,人类由此而获得自身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既不能创造、更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从而谋取自身的持续发展。上述要义和思想,我们可以概括性地将其称为有限发展观。 有限发展观的思想源头同样也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人类智慧和哲学思想,但它所表述的思想内容却直接缘起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忧患意识,而主要来自人们对无限发展观及由此引发的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所作的深刻反思。人们对无限发展观和工业文明所进行的种种反思,不断地产生并逐渐地形成着人们关于自身及社会有限发展的思想,进而形成有限发展观,它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最初的思想基础,并最终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随着可持续发展模式日渐被社会认同,有限发展观也越来越采取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形式而日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它一方面在社会的支持下演进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看法;另一方面又作为社会的普遍的哲理依据和基本观念为这个社会营造出一种新的主导思想潮流和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以有限发展观为哲理依据和基本观念的思维方式,既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想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构架。这一思维方式告诉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