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哲学的生存合法性越来越受到挑战,它经常必须面对诸如此类的质问:这种极其抽象的意识形式究竟有何存在的必要?它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用处”?研究哲学意味着什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系到哲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命运。本文试图立足于人特殊的生命存在,为哲学的生存合法性做出一种理论的辩护。 一、哲学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符合人本性的思维方式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所有学科的共同目标。人文社会科学自不用说,即使离人最为遥远的属于自然科学的天文学,其根本目标也是为了认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应承认,所有这些学科对人的自我认识都具有重大作用,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然而,人的自我认识,却又不是一般学科所能完全实现的。在宇宙一切存在中,人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质。人的这种超出常态的存在特性,最典型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的“自相矛盾性”。人是一种把自然性与超自然性、肉体本性与灵魂本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等矛盾本性融为一身的两重性存在,人之外的其他存在都只具有单重性,只有人具有这种多重性。如果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那只不过是说人蜕变成了“物”。 2.人的“无限包容性”。人是自然的最高产物,这表明在人身上集中了自然界的精华,而且,人还能通过创造性活动把自然界变成自己的“无机身体”,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意义上,人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人的世界化”与“世界的人化”是内在统一的。 3.人的“不定性”。人是一种永远开放、不断生成的存在,人虽然来自于自然,人的本性却非先天的由自然所规定,人之为人的本质永远处在没有终结的创生之中,始终具有开放、不定的性质。 4.人认识自我时的“自我缠绕”性。在认识自我时,人同时成为了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认识者和认识对象,而且只要涉及到人的自我认识,这一“缠绕”就永远存在没有终结之日。 很显然,上述性质,其他一切存在都不可能具有,而只有人才拥有。人特殊的存在本性,内在地要求符合人特殊本性的认识方式来把握。这种方式既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而只能是哲学。 现代人对自然科学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然而自然科学的认识旨趣在于对事物的规定作一客观如实的揭示,客观性、普适性、无矛盾性与可证实性是科学认识方式的根本特点,这种认识方式在把握客观自然现象时是极为有效的,但若用它来认识人的本性,就必然会把人完全变为“物化”的存在。因为人既非“客观”存在,也非“无矛盾”的存在,更不是“可证实的”和“普适”的存在,这些特性只是“物”的特性而非“人”的特性,因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人,只会把人抽象化和单向化,而不可能实现对人的全面、具体地把握。这正像一位思想家所说,即使自然科学发展到最高的阶段,关于人的问题也仍旧没有解决。 神学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强调的是超越性、无限性和主观性。然而人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存在,各种两重性的矛盾关系构成了人的辩证本性,如果单纯地强调超越性与无限性一极,而完全抹杀自然性与有限性,似乎是对人的拔高,其实是使人变成了虚幻的“神圣形象”,仍是人的现实本质之丧失。 只有哲学的认识方式,才是最切合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认识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以自身特有的理论解释力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实践思维方式是对科学思维方式与神学思维方式的超越和扬弃,同时又是把二者的合理内核结合于自身的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或者神学的思维方式或者把人“物化”,或者把人“神化”,其结果总是把多重性的、由各种矛盾关系构成的人的形象知性地分裂为互相对立的单个片面,从而使人走向了抽象和虚幻,而实践思维方式则要克服这一弊端,真正使人走向具体、找到“自我”、恢复“自性”。 最早为确立实践思维方式进行富有成果的尝试的思想家是黑格尔。黑格尔自觉地区分了知性方法与理性方法,试图超越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创立一种适于表达精神本性的辩证逻辑。他自觉地意识到认识人必须使用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观点与方法。这在他关于“实体本身就是主体”和“精神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活动”等思想中表露得十分清楚。黑格尔以精神为主体的辩证法,实质上就是人的辩证法、人的活动的辩证法。只是黑格尔终究未能跳出追求绝对本性的传统观念的窠臼,所以他看到了人的活动,却只能把它理解为精神活动,从而最终仍然陷入了唯心论。 人的本性在于“它的存在就是他的活动”,这个看法确实隐藏着人的秘密。如果把黑格尔的精神活动转变为以物质为基础同时又包含精神活动的“感性活动”,就可以使人摆脱抽象的逻辑世界,进入人的现实关系和现实存在,即返回人的真实形象。这意味着哲学思维方式与哲学世界观的重大转换,这一点,是在马克思那里得以实现的。 按照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的最“本真”、最基本的活动,是人区别于物的最基本的存在样式,对此,马克思曾这样论述:“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活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4页,人民出版社,1960。 )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实践观点意味着人的观点、人的解释原则的一次根本性的转变,或者说,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人们理解自己的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与理论原则。它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