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历史化展开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怀东,西北大学学报副编审。邮码:710069。 刘世文,陕西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邮码:710065。

原文出处:
文史哲

内容提要: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和核心。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是统一的。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论和认识论,确立了实践标准。“推广论”割裂了认识论与历史观、实践论和认识论的统一。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标准理论的展开和深化。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入手揭开历史之谜,并由此发动认识论上的革命,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作为新认识论的轴心问题,把个体认识论放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大框架中来审视,这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唯物史观认识论的根本奥秘所在。邓小平理论高扬“生产力标准”的大旗,恢复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认识论,挖开了长期横亘在传统所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壁障,纠正了长期将生产力标准排除于实践标准之外,又将实践标准排除于历史观之外的哲学偏颇,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到了一个新层面。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构于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变革及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是从历史观念领域开始的。没有历史观上的变革,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科学规定是由唯物史观作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首先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观。所谓实践,首先是指人类社会群体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不是指传统哲学所讲的脱离社会生产的个体行为或小群体行为。这是我们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关键之一。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不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包括看不到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或是把人的社会性归结为人的心理、意识、理性和感情,并把这些方面看作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因素。比如,费尔巴哈就是如此。与以往所有哲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首先把人的认识问题放在宏观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对立统一的社会结构中来审视,突现它的历史——社会内容。要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那么,其理论的巨大突破就首先集中地表现在这里。

      生产、实践活动使人的存在方式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的特质是其超个体的社会结构特征。因此,人的社会性不应该从人的意识、肉体属性或超自然的存在物中去寻找,而应该首先在人的社会生产上来观察。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使人同世界的关系变成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就与动物的活动存在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由于马克思把人的社会性首先理解为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因此他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亦即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它以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社会化的实践关系(即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鲜明特点从根本上超越了包括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马克思说:“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7页。)。 费尔巴哈虽然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人的感性存在,甚至也提到了“实践”,但由于费尔巴哈把人对事物的关系只看作是人的感性直观的对象,而不是社会化实践改造的对象,把“实践”不是理解为社会化生产,而是一种生物性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活动,或只是个人的生活行为、道德修养活动,甚至是一种不高尚的、卑污的、图谋私利的活动,总之一句话,不懂得“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这样就把人类整体面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拿“实践的唯物主义”与直观的唯物主义相对立,旨在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将社会化生产实践排除于唯物主义之外,从而导致其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对立。社会化实践的立场和直观的立场,是新旧唯物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的产生、形成首先是生产实践的结果。马克思说:“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间联系的纽带,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 49页。)。马克思强调“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就是说,人通过生产实践既扬弃自然界的自然存在,也扬弃人自身的自然存在,从而使人取得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社会存在。人的改造自然界活动,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于社会,也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统一于社会。这里显示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之处。由于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因此他虽然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6页。), 他不能就人的本质超出人的自然存在说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二)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构于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哲学上的首要巨大理论意义,在于它发现了人的认识和社会化生产实践的真实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首先是社会化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的认识作为人的一种历史活动,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人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也就必然同时是人的认识的基础。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正是从整个构成人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来揭示人的认识的基础和本质的。所以,当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时,也就同时揭示了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当他揭示出生产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是人们的全部实际生活过程,是现实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时,就发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真实关系,因而才实现了认识论上的重大变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