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1999(09)-0040-04 笔者以为,从实践论的高度来看,哲学是实践的产物,哲学以实践世界为对象,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实践思维,哲学的本质是实践性和自由性的统一。从这样的哲学观出发,哲学的功能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可以把它们归为三大功能:愉悦功能、科学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下面具体论述三大功及其有机统一。 一、愉悦功能 哲学的愉悦功能过去往往被我国的学者们忽视,而过去的许多哲学家对之却有一定程度的感悟。亚里斯多德认为哲学智慧的活动是所有美德的活动中最愉快的。斯宾诺沙也认为哲学活动能使人永享无上的幸福。但以往哲学家在从事哲学活动时,并没有对自己享受到的愉悦进行更深刻系统的反思,因而也没有形成关于哲学的愉悦功能的哲学。笔者以为,哲学的愉悦功能可以从如下三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哲学使人的思维机能得以发挥,从而使人获得愉悦。从生理意义上讲,人是动物,人跟一切动物一样具有各种生理机能,各种生理机能的充分发挥,能够使人产生快感。但是,人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又有区别,人脑远胜过一切动物脑,从而使人脑具有一切动物都不具有的思维机能。思维机能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是由实践决定的。在各种实践方式中,哲学创造活动,是思维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最好方式。因为,哲学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活动,哲学探索的世界是实践世界。与具体科学相比,哲学探索的范围远大于各门具体科学及其之和。哲学可以探寻实践世界的任何问题,包括具体科学还无能进入的问题,实践在当下也无法全面介入的问题,也就是有些哲学家所谓的无意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无意义,哲学的这一特点就为哲学的自由性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人的思维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这一活动中,人的最高级的生物本能——人脑思想本能得到满足。同时,人是社会性的人,把这种满足看成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人最值得骄傲的生命价值——思维价值的实现。所以,实践使得哲学对人的生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愉悦功能实现了统一。 其次,哲学作为人的思维价值实现的产物,又是人的审美客体。哲学家在回顾自己哲学时,既是一个反思过程,又是一个审美过程。通过反思,能够发现以前的不足,从而表现出不满和新的创造欲望。通过审美,能够发现许多精妙绝伦,从而产生将其到处张扬的欲望。人们在学习和研究哲学时,往往也不仅仅是把哲学当成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是同时又把哲学当成审美对象来审美,人们往往会为某些哲学的博大精深、独到的思维视角而拍案。在哲学的殿堂里,人们的思维可以尽情遨游,从而享受到比一般的艺术更独特的美的愉悦。当然,哲学的美不同于一般艺术的美,哲学的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是人类智慧的美,这种美能够引起人们理性上的共鸣,因此其产生的愉悦效果也非其它的一般艺术所能妙比的。同时,哲学的美又非一般的人都能轻易感受到的。没有一定的理性能力,没有循着哲学的独到视角去欣赏时,领略到的只能是一堆废话甚至疯话。 再次,哲学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内容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和各种审美情趣。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愉悦也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直观层面上,人的愉悦感受更多地是建立在对自身与客体的关系的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成果,能够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展现各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人们理解各种意义有启发、借鉴等作用,也就是哲学为人们获得愉悦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哲学还直接探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等许多人生问题。哲学在这些方面各种探索成果,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人生意义,产生具体的幸福感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各种哲学往往还要探讨各种审美问题,形成各种审美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指导人们进行各种审美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反传统的反本质思潮认为艺术理论与艺术品同样重要或更重要,因为关于艺术品的认识是以艺术理论为指导的。这种观点是否中肯值得讨论,但艺术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品,认同艺术品的作用却是应该肯定的。同样地,各种哲学理论对于人们理解人生理解美,从而获得种种人生愉悦的作用,我们也不应忽视。从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哲学也具有愉悦功能。 总之,哲学具有多层面的愉悦功能,哲学的各种愉悦功能来自于哲学的实践基础,也只有在人类实践中才能实现这些功能,因此,各层面的愉悦功能又是统一的。 二、科学功能 哲学的科学功能是指哲学对于人类获取科学知识或真理性认识所起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知识功能或认知功能。应该说,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西方传统哲学苦苦追求的目标,西方传统哲学家从来没有怀疑过哲学具有科学功能,近代西方哲学家普遍地把哲学当成是科学之科学。但自从休谟考察人类理性能力后得出人无法感知外界是实在的结论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的科学功能开始遭受了怀疑。随后,科学本身也成了哲学家争论的对象,科学问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哲学专门以科学为研究对象来阐述自己的哲学理论。西方哲学家科学观的流变逐步地走向深刻,特别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从较微观的不同视角对科学的探索包含了许多比较深刻合理的见解。他们看到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但由于对这一原则的过分夸大,最后必然导致后现代的主观主义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使科学丧失了客观性、确定性。科学本身也不能提供客观确定的知识,哲学就更不具备知识功能。西方哲学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对哲学的科学功能的深信不疑到对哲学的科学功能完全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使哲学的思维更加深刻,但也包含着根本的偏误。偏误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看不到实践是主体性和客观性产生分化的原因,也是实现两者统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