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城郊化及其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城郊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它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实际是一种越来越分散化的城市,密集的商业区和贫民窟坐落在它的中心,而住宅区和工业区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郊区不断扩展。城郊化对于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城郊化现象及其给美国城市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作一简要探讨。

      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形成及特征

      美国城郊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20年代,由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工厂规模的扩大,城区土地价格的昂贵,以及城市空间日益狭窄和交通拥塞的原因,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向城郊转移。首先是一些工厂企业转向郊区,随之商业、服务业也在郊区兴盛起来,人口流向也自然发生变化,大量人口从中心城向外迁移。从城郊的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便可看出这一趋势。1890年—1920年间,芝加哥地区就开发了近80万英亩新地皮,足有1890年城市人口住房用地的3倍之多。(注:Mary Beth Norton,A People and A Nation,Second Editi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P510,511)然而这一时期城市向四周扩展是散乱的,没有计划的,甚至变得没有节制。投资者急于找到新的有潜力开发的地方,大量购买可用于定居的土地,只是将有轨电车线向更远的郊外无限制的扩展,却很少考虑到公共娱乐场所、交通控制系统、公共设施等等,甚至,大规模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也是在利润动机驱使下无规划地进行着。(注:(美)詹姆斯·波恩斯等《美国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50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汽车的普遍使用与高速公路网的建立,为美国城郊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随着城市化出现的城市病,如犯罪率居高不下,人口密度大,黑人贫民及老年人数量多,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费用高等,(注:(美)詹姆斯·波恩斯等《美国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50页。)使中心城处境更加不利,加剧了人们向郊区的迁移。

      美国人口和经济活动大量在郊区聚集发生于50年代,到60年代以后,郊区化迅速发展,郊区化程度显著提高。

      从经济活动上看,一些原来建在中心城市的企业和公司纷纷前往市区外围,他们散布在郊区,利用那里广阔的空间,便宜的土地,建立大片厂房,进行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加上郊区的低税率,很容易获得比原先高得多的利润,在自身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郊区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商业闹市区不再是大都市区的经济枢纽,它不过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商业中心之一,和郊区的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相竞争。“中心城市正在失去其基本的经济功能。”(注:Anthony Downs,Opening Up the Suburbs,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nvrsity Press,1973, P13,25,17,21 )而郊区随人口的增加(其中大多数是有条件追求郊区优美环境的富裕居民),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日益显著,大量新建住宅、公寓、商业中心、企业、学校、街道、公园、高速公路及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等一应俱全,“郊区的发展在未来城市经济发展中是一个主要推动力”。(注:John Palen,the Urban World,McCraw—Hill Inc,1981,P84)

      从人口上看,美国郊区人口比例从本世纪初一直平稳增长,相比之下,中心市区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除1940年—1945年,由于战争原因而有所回升外)。50年代以后,郊区人口一直迅速增长,1970年,约有7630万美国人(占总人口的37.6%)居住在郊区,而当时大都市区中心城市人口是6380万,约占31.4%,非大都市区人口是6300万,约占总数31%。(注:李庆余等,《美国现代化道路》,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126页。)到1977年,以上数字分别变为39.1%、28.5%、32.4%,美国被称为“市郊国家”。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时期,正是美国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时期,因而市郊化的原因与这一转变是相关的。许多人认为城郊化的原因是由于城市凝聚力的减弱,城市病的出现,汽车的普遍使用,政府的各项政策等,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由于强大而广泛的第三产业取代了第二产业而居于主导地位,并主要在郊区安家落户,才导致人口、资金、技术等向郊区流动,并促使政府推行一系列相关政策。也正是由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才使市郊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无论中心城市如何努力振兴,市郊化也是不能逆转的。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城郊化出现了许多新特征。(1 )人口和经济城郊化的活动已由最初的盲目无计划地向城外蔓延,逐渐转到在联邦各级政府合理制定的预见性法案指导下有序进行的轨道上。(2 )随着大都市区中心城市与郊区在各方面联系的日益紧密,到80年代,郊区人口成分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再仅仅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一统天下,“中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往郊区,高收入的蓝领工人、黑人中产阶级也加入了市郊化运动”,享受着郊区生活所提供给他们的种种好处。(3)高科技制造业、 新兴产业多驻足在郊区,与原来的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多中心的巨大的集合城市带。(4 )郊区功能多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昔日单一居住功能已一去不复返了。

      二、城郊化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城郊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择业机会。

      城郊化使失业者和低中等收入者更容易得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在美国大都市区,失业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郊区就业率增长十分迅速。(见表)

      美国主要大都市区郊区就业率变化表

      纽约 洛杉矶 芝加哥 费城 底特律 华盛顿 波士顿 圣弗朗西斯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