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在中国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美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原文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内容提要: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了天地结构的稳定性,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从西晋到唐代(约7世纪)至少有5部佛经提及地轮、水轮、风轮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尺度,这说明这一理论在古代印度有不同的流派存在。这一理论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当无疑问。它也为一些道士所接受,并被改造成易为中国人理解的观念,载于若干道家的经典中。由于这一理论由占主导地位的张衡浑天说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有关佛经对这一理论的具体描述各异而造成的混乱,致使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到五代时期(约10世纪),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才得到重视,并成为对张衡浑天说进行重大改造的推动力。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法分类号 P1-09

      随着佛教的传入,古代印度的诸多科学技术知识亦在古代中国得到传播。古印度关于天地结构的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便是较早、较系统地随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典型事例。

      在东晋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华严经》中,十分简明地介绍了这一论说的要旨:

      “大地依水轮,水依风轮,风依空轮,空无所依,然众生业感世界安住。”[1]

      其意是大地浮之于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的承托,遂使居住在大地上的人们可以感到安然无恙了。自然,这是为解释大地的稳定性而设定的关于一个小世界的天地结构的模式,同时,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华严经》未论及大地、水轮和风轮的具体尺度,而只对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作定性的阐述,但却极明晰地表述了这一论说的基本思想。

      当然,这一论说的传入并不自东晋始。在西晋法立和法炬所译的《大楼炭经》卷6中,对此说的若干细节就已有较详细的描述:

      “地深二十亿万里,从是以下复有地味二十亿万里,下复有粟金二十亿万里,下复有刚铁二十亿万里,下复有水八十亿万里,下复有风五百二十亿万里,乃复有下方异天地。从是人间上至梵天亦五百二十亿万里。”[2]

      对此,唐代道世在《法苑珠林》卷4中解释说:“此虽六重,前四是地轮,第五是水轮,第六是风轮。”这是说地轮分为四层:地、地味、粟金和刚铁,每层厚20亿万里,1亿=10万,即每层200亿里,四层则为800亿万里。至于此四层的纵或广的尺度如何,未见说明;其形状如何,亦未明言,但道世以“轮”命之,似应为圆形。自金刚底部起算有水轮深800亿里,水轮之下的风轮厚达5200亿里。依之,可作图1。这里讲地轮的厚度为800亿里,未免过于庞大。这里没有明确提及风轮之外的空轮,但是在《大楼炭经》中每每言及虚空,故风轮之外空轮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其实,我们可以把《大楼炭经》所说的风轮的外边缘理解为是梵天的内边缘。又,地轮厚:水轮深:风轮厚=1:1:6.5。

      

      在《大楼炭经》卷1中,又有与上述不同的描述:

      “地深六百八十万由旬,其边无限。其地立水上,其水深四百六十万由旬,其边际无有限碍。大风持水,其风深二百三十万由旬,其边际无限。”[3]

      这里对地、水和风的纵广都以无限为说,实际上一个小世界的大小应是有限的,所以,所谓无限是指十分广阔而言。若以其厚度论之,因1由旬=40里,于是有:地深680万×40=2.72亿里,水深460万×40=1.84亿里,风深230万×40=0.92亿里,则地深∶水深∶风深=1:0.68:0.34=2.96:2:1。与前述尺度相比,地厚缩小了约294倍,但仍是过于庞大。

      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于弘始十五年(413年)所译《佛说长阿含经》卷18,又有新的说法:

      “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地止于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边无际,水止于风,风深六千四十由旬,其边无际。比丘,其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其边无际,须弥山王入海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4]

      此处也把大地、水、风的纵广说成是无际的,其意亦指十分广阔。而其中“地止于水”、“水止于风”之说,同《大楼炭经》“下复有水”、“下复有风”、“地立水上”之说应有所差异,结合须弥山王出入大海水各八万四千由旬,两者之和正等于大地的深度,可以推知其地轮、水轮和风轮均不应是如图1所示的上下相沓的扁圆柱形,而应是大地半沉半浮于水上,水轮和风轮则分别包裹其外,如图2所示。其大地深16.8万×40=672万里,这比《大楼炭经》卷1所说又缩小了约40倍,但还是太大了。其水深3030×40=12.12万里,风深6040×40=24.16万里。则地深∶水深∶风深=1:0.02:0.04或55.4:1:2。

      在南朝陈代永定三年(559年)真谛翻译的另一部佛教经典《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1中,我们又可见到如下的描述:

      “有风名鞞岚婆,此风常吹,俱动不息,风力上升,有风下吹,有风旁动,是风平等圆转相持,厚九亿六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回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此风上际即是水界,此水上下悉皆平等,停止安住,无有散溢,厚四亿八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回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此水上际即是地界,上下边际悉皆平等,安住不动,厚二亿四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回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5]

      

      这与《大楼炭经》所说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明确给出了地界、水界、风界纵广的尺度,而且明确指出其形状为圆形,由其所给“广”和“周回”的数值看,取π=3。这里,对于风的运动状况给予了较清楚的描述,显然是以风的旋回运动、特别是风向上的推力来说明之所以可使水界保持平稳的状态。它所给的有关尺度为:地界厚24万×40=960万里。水界厚48万×40=1920万里。风界厚96万×40=3840万里。地、水、风界的直径均为1203450×40=4813.8万里。依之,可作如图1相类似的图像,只是具体尺度不同而已。其地界厚度约为《佛说长阿含经》所言大1.4倍,自然更是太大了。其地界厚∶水界厚∶风界厚=1: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