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家世和早年研究二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萧致治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430072)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革命领袖。他和孙中山携手合作,组建中国同盟会,开展革命宣传,发动武装起义,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道路。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亚洲,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孙黄等革命派建立的永垂不朽的历史功勋。

      关于黄兴的研究,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皆比较重视。自从1988年以来,相继在长沙(1988年)、台北(1992年)、北京(1994年)开了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出版了《黄兴新论》(薛君度、萧致治合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黄兴研究》(林增平、杨慎之主编,湖南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领袖与群伦——黄兴与各方人物》(萧致治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胡春惠、张哲郎主编)、《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近代史研究》1994年增刊)、《黄兴研究论文集》(该论文集编委会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等六本论文集,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可谓成果丰硕。但文章主要集中在评论黄兴一生事功,对他的家世和早年成长的研究极少。拾遗补缺,本文拟就黄兴的家世渊源和早年生活作些探讨。

      一、家世渊源及其发展

      黄氏一族,源远流长,是现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黄姓的来源及黄兴的家世,以前有关的著作涉及甚少。叙述略多的,要数陈维纶撰写的《黄克强先生传记》。这本传记是为纪念黄兴诞辰一百周年由国民党党史会出版的。关于黄姓源流和黄兴的家世,陈维纶叙述说:“其先世原为国族,发迹于河南光州,绵延蕃衍,遍及秦、晋、齐、楚等地。初避秦乱,迁于江夏,或仕或隐,概以耕读为主。东汉以后,胡寇为祸,辗转洞庭、鄱阳间。迄于明末,金铿公昆仲三人,景慕道州周子濂溪昌明理学之遗风,由南昌迁居湖南长沙府皇仓街,厥后户口增繁,分居长沙与善化之粮塘一带。”(注:陈维纶:《黄克强先生传记》,(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73年版,第17、20、27页。)

      这里概述了黄氏一姓的来源与发展,但语焉不详,且有差错。特别是黄兴这一宗支,何时迁到长沙?从何地迁来?因何原因搬迁?与事实完全不符。近年发现的《经铿黄氏家谱》,对于辨明黄氏族源及黄兴家世均极有帮助。据考查,这部《家谱》纂修于光绪壬辰年,即1892年,是第七次纂修。(注:这部《家谱》原藏于黄其盛家,1988年献给武昌首义纪念馆珍藏。)所谓经铿,并非陈氏所说的是“金铿公昆仲三人”,而是地名金坑的谐音。金坑位于今长沙县东北部,属福临区双起乡,距离长沙40多公里,1981年更名为金坑桥。这个小村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明末黄氏九世祖“黄洽中晚年曾卜居于此。洽中是万历癸未年(1583年)进士,官至知府,生有七子,皆品学有闻德,号‘经铿七贤’。到了清朝定鼎,洽中一宗繁盛兴旺,而黄氏的其他宗房,皆以劫后余生,竞相亲附。地以人名,经铿遂为一族的通称了。”(注:参见陈祯琏等:《〈经铿黄氏家谱〉与黄兴家世》,《黄兴研究》第50页,湖南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家谱》七修的主稿者是黄潭、黄锡焘,均属黄氏第十七世,中过举,做过官。黄兴的父亲黄炳坤,是七修三十一位编校之一。这部家谱,为理清黄氏源流和黄兴家世,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据《家谱》卷一记载:“黄氏之先,盖出少昊。自伯嬴赐姓,而后有江黄诸国。……江黄国灭于楚,遂以国氏。”这里所说的少昊,又作少皞,相传是黄帝的儿子,为发明养蚕的帝妃嫘祖所生,名挚。挚由于修太昊伏羲氏之法,教人民畜牧,故称少昊。他居住的地方是穷桑(今山东曲阜县北),故称穷桑氏。即位以后建都于曲阜。到了虞舜时代,少昊的后代伯益凭藉本族长期从事畜牧的丰富经验,佐助帝舜调驯禽兽,成效卓著。据《史记·秦本纪》载:柏翳(即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注: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3页。)这就是嬴姓的起源, 也就是《家谱》中所说“伯嬴赐姓”。从嫘祖养蚕,少昊教民畜牧,伯益调驯鸟兽来看,这当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以养蚕畜牧为主的氏族部落。

      到了周朝时代,嬴姓中的一支聚居于今河南潢川县西,也就是陈维纶所说的光州一带,建立了一个黄国。春秋时期,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夏天,楚国派兵攻灭黄国。(注:《春秋》鲁僖公十二年。 )黄国族人以原国名作为自己一族的姓氏,这就是黄姓的来源。

      中外历史告诉我们,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好事。黄国为楚国所灭,对黄国而言,是件大坏事。黄国灭亡之后,作为黄国国族,面临两种抉择:一种是不求进取,任其自行消灭,最后走上“亡国灭种”之路;另一种是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徐图发展,使自己的种族在亡国之后走上复兴之路,子孙繁衍不绝。历史证明,黄国国族走的是后一条道路。

      黄国国族在国亡之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为了纪念自己亡去的国家,毅然改姓黄,就是要避免灭种、顽强地生存下去的表现。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黄氏子孙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祖宗的期望,不但没有灭种,而且走上了孙蕃衍昌盛,形成历代黄姓名人辈出的局面。据《家谱》记载:“周之末世,春申君黄歇事楚考烈王,称为好士,赐淮北十二县地,徙封江东。《广舆记》谓春申故宅在黄。黄,光州治,旧属楚,或黄之宗在楚者,其时尚未他徙欤!汉初商山四皓有黄公,而《汉书·艺文志》云,秦时有疵者为博士,著黄公四篇。司马氏、班氏《功臣侯表》载:黄极忠,高帝时以击临江王破布功,封邔庄侯。……黄霸,淮人,孝宣时以丞相封建成侯。”(注:《经铿黄氏家谱》卷一,《凡例》;卷六,《一世编》。)纵观二千多年的历史,黄姓人物在历代建功立业者,史不绝书。举其要者,如谱中提到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源君、魏国的信陵君,并称为战国时四贤君。春申君养有门客三千多人。他不但用巧计使在秦国作人质的楚太子元当楚顷襄王病危时,成功地化装潜回楚国、继位为王(即楚考烈王),而且从此长期担任楚国令尹(丞相),辅佐考烈王执掌政权,在联合抗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元前258年,秦国王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公子胜赴楚求救,黄歇亲自率师赴援,终解邯郸之围。后来,秦军节节东侵,为了对抗强秦,黄歇又推行“合纵”战略,联合韩、魏、赵、卫等国,共同抗争。考烈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地作为他的封地。黄歇鉴于淮北和齐国毗邻,又向楚王建议,将淮北改为直辖郡,以利应付紧急事变。考烈王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又把已灭亡的吴国故地江东(今江苏吴县、苏州一带)封赐给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