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正教在北京的传播

作 者:
佟洵 

作者简介:
佟洵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东正教是基督教里的一个派别,元朝时期始传入中国。后随着蒙元帝国的灭亡而消失。直至清康熙年间东正教再次传入中国,北京出现了东正教的传教士。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后,东正教在北京的传播得到清政府的准许,北京相继出现了东正教传教士团,随着东正教的传播,增进了俄罗斯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沙皇政府为了实现其侵略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早在1721年就加强皇权对教权的控制,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的传教士团直接参与了沙皇政府侵略中国的行动,主要精力用于搜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报,充当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俄国十月革命后,东正教在反苏反共问题上达成共识。由于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过多地参与政治,始终没能在中国、在北京广泛地传播,至今东正教已经在北京绝迹。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10 期

字号:

      [分类号] B976.2

      北京,这座矗立于世界东方的古城,多少年来在欧洲人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商人们要来谋利,基督教则要把上帝的福音传给它。用基督教文化征服中国文化,改变中国人的异教信仰,打开向中国传教的大门是许多基督徒追求的梦想。俄国东正教也曾经加入了这一事业,留下了一段在北京传播的历史。

      1 元朝时北京的东正教

      东正教也称正教或希腊正教,是在基督教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东派的安提河、亚利山大里亚、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等地区在罗马帝国的东部,教会在神学思想、礼仪制度、习惯等方面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具有一些不同于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教会的“东方”特色。东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力,除主教外,其他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东正教有自己的崇拜仪式,但是宗教教义与天主教基本相同。16世纪末期莫斯科设立大主教以后,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正教。一般习惯上把东正教称为“东派教会”。

      东正教在中国出现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元朝。13世纪,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强大起来,在持续20多年的战争中,蒙古大军驰骋欧亚,一次又一次地西征,大败以基辅为盟主的俄罗斯各国的联军,“按秩序一个个包围并毁灭俄罗斯的城市——梁赞和莫斯科,苏兹达勒和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夫和科维尔,‘俄罗斯成了屠宰场’”(注: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第13页。)。蒙古铁骑直抵维也纳城下,对欧洲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俄罗斯和格鲁基亚各部首领纷纷归顺蒙古帝国。一些信仰东正教的士兵成了蒙古大军的俘虏,其中一部分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籍士兵随军来到了元大都,有的还参加了元朝推翻金朝和南宋的战争,元朝政府还在大都设置了专门管理俄罗斯籍士兵的机构。当时的“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秩正三品,总斡罗思(即俄罗斯)军士”(注:《元史》(卷34·文宗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459页。)。俄罗斯的东正教主教和都主教与元朝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当时已经成为元大都的常客。“在那里,他们受到隆重的迎接,往往与东道主互赠礼品”(注:[苏]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50页。)。 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俄罗斯的国土属于元朝版图的一部分,如《宗教史》所述:“俄罗斯的全部国土从13世纪30年代末期处于蒙古帝国的统御之下长达240年之久。”是时,俄罗斯传教士、商人、工匠、 以及学者等各种各样的人纷纷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随着他们的到来,自然也把东正教的信仰一起带到了北京。元朝政府对东正教教会及其传教士以礼相待,其原因主要有二点。首先蒙古人奉行原始的多鬼神崇拜,因此对俄罗斯东正教所崇拜的天主一样尊崇,对东正教的神职人员自然竭诚相待。其次,东正教教会规劝俄罗斯人民不要与蒙古人作对,要俯首贴耳地服从他们的统治,毫无怨言地缴纳一切贡赋。所以元朝政府对东正教教会的政策同其他宗教是一样的。在蒙古统御时期,教会的物质状况和政治地位,都有改善和提高。蒙古——鞑靼的统御尽管使人民惨遭蹂躏,但对教会和传教士却是有利的。俄罗斯教会在这一时期,在其对外关系中经常在蒙古帝国、王公政权和拜占廷牧首公署之间玩弄手腕,以达自身的发展。(注:[苏]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50~352页。)由于东正教只注重与元朝政府搞好关系,忽略了人民的作用,所以东正教最初传入北京这一阶段,从客观效果看其影响与作用不大,在北京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随着蒙元帝国的覆亡,东正教同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其他教派一样随之销声匿迹了。

      明朝末年万历年间,基督教再次传入北京。但是从整个明朝官方资料的记载来看,只有天主教在北京活动情况的记载,没有关于东正教在北京活动的史料。直到清康熙四年(1665年),才有了东正教再次传入北京的记载。

      2 清朝时期北京的东正教

      17世纪60年代,一个杀人劫财的罪犯因为受到俄罗斯当局的追捕而逃到中国,并纠集一伙匪徒在中国领土雅克萨盘踞下来,东正教亦随之再度传入中国。这一匪徒是俄籍波兰人尼基弗尔·罗曼诺维奇·切尔尼戈夫斯基,他率领众匪徒在雅克萨修筑了四方形的城堡、塔楼和粮仓。与其同来的叶尔莫根是东正教修士,为了进行宗教活动,在修建城堡的同时又修建了一座“基督活堂”和一座“仁慈救世主修道院”(注:参见:文献[3],第179页。)。这就是东正教再度传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不难看出,清康熙年间东正教的传入是一段极不光彩的传入,它是伴随着一伙歹徒非法侵入中国领土,强占雅克萨而传入的。由于这伙歹徒在中国为非作歹,经常四出骚扰百姓,公然抢劫,造成中俄两国边界纠纷。为了捍卫中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迫使清政府二次出兵雅克萨。清军在1683年至1685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进行的自卫反击战中获得了全胜,俄罗斯匪徒纷纷投降,其在中国领土上建立的侵略据点、教堂和修道院被拔除与焚毁,清军俘虏了近百名俄罗斯入侵者。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底,“其中41人被安置在盛京(沈阳), 其余59人被解到北京”(注:参见:文献[5],第25页。)。 在被押送北京的俄罗斯战俘中有一位名叫马克西姆·列昂节夫的人,是东正教神父,他还随身带来了米尔库斯克主教圣·尼古拉斯的圣像。于是,东正教再度传入了北京。这59人到北京后,被安插到八旗兵镶黄满洲第四参领军十七佐领(十七牛录)处,当时他们驻守在北京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注:俞正燮:《癸巳类稿》(卷9)。 )清政府对这些俄国俘虏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政策,不仅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而且对俘虏中的军官,清政府还分别赐授正四品至七品官衔,并发给他们土地、房屋和津贴。致使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的俄国人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双方勘定疆界,释放战俘时也有不愿回俄罗斯去的,而在北京定居下来。对这段历史,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记载说:“闻俄人俘虏,久留北京,归化满清,视为旗人,清末陕西总督升允即裔云。”(注:参见:文献[6],第939页。)康熙皇帝十分尊重这些俄国人的宗教信仰,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清政府为了满足他们宗教生活的需要,还把胡家园胡同(今东直门内的羊管胡同)内的一座关帝庙拨给他们,作为临时祈祷处所,北京人称其为“罗刹庙”或“北馆”,俄国人自己称为“圣索菲亚教堂”或“圣尼古拉”教堂。并让东正教司祭马克西姆·列昂节夫主持宗教活动,同时康熙皇帝还授给他七品官衔,列昂节夫作为东正教第一位来华的神父,在北京居住了25年之久。清政府的这些安置措施引起了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关注。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托博尔斯克教区都主教伊格纳蒂·李姆斯基·哥萨阔夫托来华商队给马克西姆·列昂节夫司祭送来承训圣索菲亚教堂的证书,还带来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被俘虏,这对神圣的事业是有利的,因为基督的正教信仰要依靠你们来加以传播。你不单要为沙皇祈祷,也要为中国皇帝祈祷,以便在中国找到一个传播正教的立足点。”(注:参见:文献[3],第181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