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腐朽的清政府不能御敌治国,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许多爱国志士纷纷起来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要求实行共和,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孙中山是力求实现共和,实行中国政治近代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一、联合反清小团体组成大的政党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列强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这对孙中山刺激很大,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政策十分不满。从此,孙中山立下了“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1894年孙中山得到其胞兄孙眉和邓荫南等人的支持,于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孙中山在起草的章程中说:“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他认为以中华“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奋发为雄,无敌于天下”,但因为有像清政府这样的“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才“一蹶不兴”,弄得如此地步。(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页。 )孙中山在会员入会秘密盟书中明确规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奋斗目标(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0页。)。1904年2月15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也在长沙成立了华兴会。华兴会在斗争过程中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政治纲领,并主张以“雄据一省与各省并起”为发动革命的主要方法(注:《中国近代史词典》第225、210页。);同年11月,蔡元培在上海成立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册,第127页。)。由此可以看出,兴中、华兴和光复三会,都有反对清政府的共同目的。由于三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政治纲领,与过去的历次农民起义和会党的堂规家法有着根本的区别,为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大政党创造了条件。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各自经过暂短的革命斗争实践,特别是“各自为政”致使武装起义屡遭失败后,一致认为必须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对此,孙中山有着强烈的愿望。1905年7月, 孙中山从欧洲到日本以后,即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进行磋商。30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其他各革命小团体的成员70余人,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会上,一致同意孙中山提出的革命党人团结起来,组成统一的团体,“协力从事革命工作”的意见,并推举孙中山为会议主席。组织名称定为“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8月20日, 中国同盟会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由黄兴等人起草并经过修改后的新章程《中国同盟会总章程》。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从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了。同盟会总部及其所属分、支部,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还决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机关报,该报自1905年11月起改为《民报》。为便于群众了解和接受,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4页。),即“三民主义”。有了组织和纲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从两条战线上展开了斗争,一是积极宣传革命纲领,向保皇派发动政治思想进攻;二是组织领导武装起义,向清政府发动军事进攻。 二、确立民主共和,反对君主立宪 辛亥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朝专制政体被冲垮,传统政治结构被摧毁。此时,建立什么样的国体?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就成为能否使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关键问题。孙中山是最早提倡民主共和政治思想的人物。他把民主共和制视为最美好的政治制度,并且满腔热情颂扬这种制度。早在中法战争后,孙中山就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注:《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7页, 1921年1月—2月。),表露出他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1903年12月,孙中山对檀香山华侨的讲话,更对“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奋斗目标作了明确的解释。他说,在“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26页。)。孙中山终生抱此一信念。清政府和北方一批将领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还在南北议和期间,清古北口提督姜桂题及冯国璋、张勋、张作霖、曹锟等15个将领,就于1911年12月14日致电清内阁说:“革命党坚持共和,我北方将士十余万人均主君宪”(注:故宫军机处电报档,转引《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20页,1912年1月—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积极筹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坚持共和政体。在北京,时任清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借题发挥,反对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反对建立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5日,袁世凯致电南方民军议和代表伍廷芳说:“国体问题,由国会解决,业由贵代表承认,现正商议正当办法,自应以全国人民公决之政体为断。乃闻南京忽已组织政府,是显与前方国会解决问题相背,特请问贵代表,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为君主立宪,该政府暨总统是否立即取消?希速电复”(注:观渡庐:《共和关键录》第1编第60页,转引《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43—44页。)。袁世凯又致电伍廷芳,谓“国体未经议决之前,召集国会应由清政府命令召集”,表示否认中华民国及南京临时政府(注:观渡庐:《共和关键录》第1编第60页,转引《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90—91页。 )。孙中山关心的是共和政体,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得失。还在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曾致电袁世凯说:“文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且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令,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76页。),表现了孙中山热爱民主共和的伟大气魄和崇高的革命品德。然而,孙中山的这一妥协、相让,使广大群众困惑不解,一片哗然;同时,也使袁世凯的个人野心恶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