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阶段中的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姜文英 河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多年来,学术界对直隶义和团运动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翔实的资料对直隶义和团运动三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论述。直隶义和团运动兴起最早、失败最晚、坚持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直隶是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最重要的省份。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论述,不仅为了引起学术界对直隶义和团运动研究的重视,也是为了成千上万为保卫祖国的主权而牺牲的直隶人民一个公正的评价。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由于事件本身发展受规律、特点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发生在1898年至1902年的义和团运动大体可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兴起——高潮——低潮。从时间上划分应是:第一阶段1898年10月至1900年6月;第二阶段1900年6月至1900年8月; 第三阶段1900年8月至1902年7月。直隶义和团运动在这三个阶段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直隶义和团兴起阶段的特点

      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冠县十八团’起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起点。”(注: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599—560页, 林学缄编:《直东剿匪电存》,《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2辑,第13页。 )义和团这一全面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之所以在直鲁交界地区,首先由直隶威县的赵三多和山东冠县的阎书勤共同发动起义,有其内在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地区是地瘠民贫和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且有很多插花地(飞地),造成州县治所力量鞭长莫及。冠县十八村(今属河北威县)即是冠县的飞地,位于直隶的清河、威县、曲周之间,“距县百三十里,地势远隔,风俗攸殊,盗匪充斥,民教杂处,孤悬境外,隐然独立一小邑。控制既鞭长莫及,治理亦梗塞而不通。”(注:侯光陆修:《冠县志》,民国22年本,卷1, 《地舆志·疆域》第7。)义和团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与清军周旋,“此拿彼窜, 何处兵少,即在何处滋事”,“兵至则散,兵去复聚”。(注:林学缄编:《直东剿匪电存》,《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2辑,第13页。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革命运动的兴起都是在统治阶级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首先发动起来。义和拳能在直鲁交界地区滋生、发展并向各地蔓延,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该地区民教矛盾较为激烈。众所周知,义和团的兴起是反抗外国教会欺压而形成反帝爱国运动的。直隶南部地区同其他地区一样是教会活动猖獗的地方。盘踞在教堂里的洋教士们,依恃帝国主义的武力作后盾,凭借所攫取的政治特权作护符,在直隶境内为非作歹,鱼肉良民。早在1867年,法国传教士梁司铎指使冠县梨园屯教民拆毁玉皇庙修教堂,便激发了“民教”矛盾。这起历经八起八落,相持28年之久的庙堂之争,成了这次起义的直接导火线。长期活动在直鲁交界地区的赵三多和阎书勤于1898年10月3日,在冠县蒋家庄揭竿起义, 树起“助清灭洋”的大旗,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反帝爱国运动。赵三多和阎书勤领导的起义反映了全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普遍强烈要求。它得到全国,特别是山东和直隶地区广大人民的响应。因此,揭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很快迎来了义和团运动的高潮。

      第三,赵三多和阎书勤所发动的起义,表明义和团运动兴起于直鲁交界地区。从地域上看,冠县十八村虽然当时属山东,但它孤悬冠县境外,为直隶大部地区所环绕。特别它与直隶威县相邻,两地的风俗民情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有多相近甚至一致的特征。阎书勤所在的冠县拳民多练神拳。赵三多所在的威县拳民多练梅花拳。两地拳民交往甚密,来往频繁,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汇集在一起,共同发动了起义。从参加这次起义的组成人员看,主要领导者是直隶威县的赵三多和姚洛奇。另外,起义者在开始活动时,是以直隶拳民和直隶地域为主。阎书勤率山东冠县神拳拳民与赵三多等领导的梅花拳共同发动起义,正说明义和团是一个汇多源于一流的特点。因此,我们不应固守“义和团起山东”这样的传统说法。

      第四,直隶义和团兴起时所树的“助清灭洋”的旗帜,它既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客观反映,也表明广大农民对反动统治阶级还缺乏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义和团的失败埋下祸根。不可否认“助清灭洋”的旗帜打出后,得到华北大多数人民的响应,反应了当时农民的觉悟程度。也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集中精力打击主要敌人的策略作用。特别是在清政府中的“抚团排外派”占上风的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封建势力压力,使义和团能较迅速的得以发展。“据《冠县调查资料》说,赵三多在起事之前,曾召集义和拳首领共同研究起义计划。他的师兄弟朱九斌等提出‘灭满兴汉’、‘反清复明’的口号。赵三多不同意,并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赵三多的姐夫张老仙则认为‘扫清灭洋’口号势必招至官兵和洋人勾结一起共同打我们,不如提‘助清灭洋’为好,‘这样一则可以多避免同官兵直接作战,二则还可以让官军帮忙,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消灭洋人了’。”(注: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599页,林学缄编:《直东剿匪电存》,《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2辑,第13 页。)历史事实也说明了这一口号也确实起到策略作用。在义和团与洋人作战中,不少爱国官兵和义和团站在一起共同抗击帝国主义的入侵。清政府中不少官吏处在“剿抚两难”,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对义和团下痛加剿灭的毒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义和团的迅速发展,使义和团运动很快形成了以直隶为中心的局面。试想直隶是京畿重地,各地设有重兵,上谕、军令传达迅速,如果清政府至上而下一心“剿灭”义和团,那么义和团很难在天子脚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震惊中外的伟大运动。

      二、直隶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