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日本政府有计划地推行对华渗透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大量派遣日本顾问参与清政府在各个领域的改革,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透过戊戌维新期间中日两国关于招聘顾问谈判的过程和背景,揭示日本军事顾问参与清末军事改革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探讨20世纪初期中日关系的走向与特征。 一 积极地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政策的直接产物,也是1898年前后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日本要求中国招聘日本人训练中国军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日本陆军大佐神尾光臣求见张之洞时(注:《上海总领事代理小田切万寿之助致外务次官小村寿太郎书简》(1898年1月4日),《清国兵制改革之件》,日本外交史料馆。张之洞致神尾大佐的短信也附录在书简后,从日文史料中查实张信尚属首次。)。由于张对日方的警戒,神尾的要求未能实现。然而,当张得知神尾的目的是建议中国“以派员往倭观操及派学生往学武备为请,以此为联交入手处”之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注:《张之洞致刘坤一书简》(1898年12月31日),《张文襄公全集》第3卷,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716页。),当即委托上海日本领事馆查询,希望神尾速返武昌面谈。张之洞对日态度的这一转变很快被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代理小田切万寿之助报告给日本外务省和陆军省上层(注:《外务次官小村寿太郎致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书简》(1898年1月19日),《清国兵制改革之件》。)。随之,1898年1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大佐福岛安正和宇都宫太郎多次走访张之洞、刘坤一等,就派留学生和学习日本陆军,频繁游说(注:〔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3页。)。张同日本陆军之间的频繁接触引起中日双方政府的关注,并且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效果。1898年1月5日,北京的军机处担心张之洞联日的举动刺激俄国, 命其不可轻允日将所请(注:《军机处电寄张之洞谕旨》(1898年1月5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下卷,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975页。)。 湖南巡抚陈宝琛奏折提及湖北拟派三大员赴日商联合之计,希朝廷批准。陈虽善意,却令张蒙违旨之嫌,张当日急电清政府指出陈电之误(注:《湖南巡抚陈宝箴来电》(1898年1月18 日),《湖广总督张之洞来电》(1898年1月19日),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下卷,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977页。)。 清政府的态度使张之洞不得不谨慎行事,放慢派遣留日学生和招聘日本顾问的计划。 但是,张之洞对日本陆军提议的反应,无疑是向日方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1898年5月14日, 驻华公使矢野龙溪致信外务大臣西德次郎,提出了招聘清国留学生的建议,并主张借派遣日本顾问与接受中国留学生,推进日本势力“悄然渗透于东亚大陆”(注:《驻华公使矢野龙溪致外务大臣西德二郎书简》(1898年5月14日), 《清国兵制改革之件》。)。矢野认为“为表示超过口头友谊之实际友谊,提出我接受留学生之要求,势必为清政府所欢迎。此举不仅有助于此要求之成功,而受我感化之人才广布于其古老帝国之中,实为将来在东亚大陆树立我国势力之良策……聘用军官等人员也将求助于日本,毋庸置疑,清军事之大部行将日本化。理科学生亦必求其机械、工人等于日本。清之商工业自身则将与日本发生联系,而为我商工业向清扩展打开门路……若能至此,我势力将及于大陆。”矢野关于对华政策中的一派(日本顾问)一接(留学生)的建议,引起了东京当局的重视,同时矢野建议的主要思想也为日本政府制定派遣日本顾问和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奠定了基调。 日本政府开始把向中国派遣日本军事顾问同对列强的协调外交结合起来,以促进日英同盟。甲午战争后,是“联英”还是“联俄”,日本政府内分为两大阵营。伊藤博文、井上馨、山县有朋及西德次郎、小村寿太郎、林董等大人物全部倾向于“日露同盟,只有驻英公使加藤高明一人坚决反对与俄国妥协,坚持同英国联盟”(注:〔日〕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3页。)。1898年6月30日,第一次大隈重信内阁诞生。身兼外相的大隈和新任外务次官小村寿太郎在思考日本的对外战略时,明确地提出日清同盟和日英同盟的两大外交方针,并主张利用顾问来达到目的。小村认为:“开发清国为我对清经营的当务之急,说服张之洞、刘坤一等实力派,从我国招聘顾问,怂恿清国学生到日本留学,在永久强固的基础上制定日清两国联合的计划”(注:日本外务省:《小村外交史》上卷,新闻月刊社1953年版,第103页。)。8月17日,大隈在给驻英公使加藤高明的信中指出:“显然,按照世界水准改进清国陆海军乃维持该国独立的最重要方策,其必要性已自不待言。因此,希望阁下抓住良机向英国政府转达我帝国之意见………张之洞提出招聘日本军事顾问及教师,派一些清国陆军学生留学日本的要求已经帝国政府承认,总理衙门也计划派陆军学生”(注:《外务大臣大隈重信致驻英大使加藤高明书简》(1898年8月17日),《清国兵制改革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