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思信 兰州铁道学院社会科学部

原文出处:
文史知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随着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讨论也颇受学界注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90年代至今,直接研究这一思潮的论文已有20余篇,而其它相关文章也有上百篇。近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之所以不断升温,其动因有三:首先,海外学者的倡导,主要是指三本书,第一本是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傅乐诗、史华兹等人编著的《变的极限》(《The limits of Change》),第二本书是1980年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第三本书是199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美籍学者艾恺以中文写作的《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上述著作在海内外均曾引起轰动,对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起了前驱先路的作用。其次,改革开放实践的推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现代化在某些方面的负面效应也日渐凸现,现代化与人性、现代化与环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之间的冲突加剧。在反思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的背景下,学术界把目光转向过去,重新“发现”近代思想家对现代化所作批评的某些合理价值,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再次,9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1989年后,受多重因素的驱动,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出现重大转向,从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否定走向全面肯定,“国学热”“儒学热”方兴未艾,尤其是现代新儒家以及与此相关的东方文化派、国粹派的有关思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概念、发端时间、基本特征、与其它思潮的关系以及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讨论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一、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含义

      1.维持现状说。美籍学者余英时认为,所谓“保守”,就是维持现状,不要变;“激进”就是对现状不满意,要打破现状;“保守主义”,就是主张维持现状的一种态度或者倾向。(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载《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2.特定价值取向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保守主义并非不要变,或是要求变革较少,而只是要求使变革范围限制在特定的价值取向之内。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保守主义有政治及文化两个不同层次。政治层面的激进与保守,主要看其对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认同态度。要求根本解决,重建一个新的是为激进,主张在现存系统内作技术性调整和修补的是为保守。文化层面的激进与保守,主要取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主张全盘推倒的是为激进,而文化阐释仍然固守在本土文化框架内的是为保守。(姜义华:《激进与保守:与余英时先生商榷》,香港《二十一世纪》1992年4月号;许纪霖:《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见《寻求意义》,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有限变革论。这种观点认为,保守主义可以定为是以维护相对的有限的政治为目的,以调和、平衡和节制为内容的政治艺术。近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是相对于彻底的改革与全面进步、产生于权力集团和知识阶层中间的一种有限变革思潮,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异域文化的关系、态度和准则。(马庆钰:《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4.反现代化说。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多以美籍学者史华兹、艾恺等人的有关论述为依据,认为保守主义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现象,是对实际或隐含的威胁和挑战而产生的一种历史性反应。而文化保守主义则是随着西方的现代化运动而形成的一种反现代化思潮,它有两种范式:一种是西方型的,主要涉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另一种是非西方型的,除涉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外,还纠缠着本土与外来的矛盾问题。就近代中国而言,判断其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标准是:①虽然也承认中国文化还有不如西方文化的地方,但在总体上则认为中国精神文化比西方物质文化优越;②虽然也批判传统文化,但这种批判是以维护为其前提的;③虽然也不反对引进西学,但这种引进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为主体,实现“中体西用”式的折衷调和。(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文化流派之比较》,《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陈少明:《汉宋学术与文化保守主义》,见《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比较》,中华书局1992年版;俞祖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重要转向》,《烟台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除以上观点外,还有人根本反对用“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一类的新概念研究近代文化史,认为这些都是无价值的名词,因为它们之间缺少明确而公认的区分标准。例如,如今有人主张发扬程朱理学,一般人会认他为“保守主义”,但说他是“激进主义”也能成立——从程朱理学出发可以引向西方基督教禁欲主义,由于坚持禁欲主义精神的“清教运动”我们一向称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程朱理学便会导致中国走向近代西方民主主义。(谢遐龄:《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序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二、关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端时间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说。这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作为近代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产物,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继之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五四及其以后则有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以及现代新儒家等。(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文化流派之比较》;郑大华:《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见《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