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孙中山的家乡,他在此生活、学习,发动反清起义,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民国建立,广东又成为他从事捍卫共和、寻求中华民国新生的政治活动主要舞台;他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与南北军阀的强权政治抗争。广东,是他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根据地、推行三民主义的试验场。因此,孙中山与广东的研究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日本人宫崎寅藏1903年著的《三十三年之梦》,黄中黄(章士钊)据此改编为《孙逸仙》,着意宣传孙中山的革命言行;美国人林百克(Paul Linebarger)通过访问孙中山写成《孙中山传记》; 孙中山大学时代的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e)在1912 年写成了《孙逸仙与新中国》一书,都较好地介绍了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包括他在广东、香港生活和学习情况。 孙中山去世前后,有一些他的追随者撰写的有关传记和回忆资料出版。蒋介石《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李烈钧《孙大元帅戡乱记》、古应芬《孙大元帅东征日记》、黄惠龙《中山先生亲征录》等,分别叙述了某一时期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情况。 民国时期,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也有不少资料集、回忆录或专著出版,与广东相关的内容不少。如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民国开国革命史》,邹鲁《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中国国民党史稿》,邓慕韩《潮汕革命纪略》,叶夏声《国父民初革命纪略》等。学者撰写的专著较有价值的如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国父之大学时代》,高良佐《孙中山先生传》,此外,胡去非的《总理事略》和许师慎的《国父〈革命缘起〉详注》也较为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孙中山研究进入了新阶段,50年代出版了陈锡祺的《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60年代发表了段云章的《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阶段思想初探》等文章,对孙中山赖以活动的阶段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以丝业为主体的广东民族资产阶级和华侨资产阶级以及广东农村社会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阶级基础、孙中山何以选择广东为革命策源地的原因所在(注:段云章:《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阶级基础初探》,《中山大学报》1962年第3期。)。70年代以后,尚明轩《孙中山传》,李时岳、 赵矢元合著的《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魏宏运的《孙中山年谱》和广东省哲学社科所历史室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年谱》等。以及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中下卷),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相继出版,开创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的新局面。以1979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为标志,孙中山研究日见活跃,尤以1986 年11 月召开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0 周年的“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国际学术讨论会最具影响, 此后的1990年8月“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和1996年11 月“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逐渐深化。 随着《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长编》的陆续出版,有关孙中山研究不断有专著问世。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和学术活动,都有助于孙中山和近代广东这一研究课题的展开。 对孙中山与广东这一课题较早给予重视的,是孙中山研究专家陈锡祺教授,在1982年的一次讲演中,陈教授即以“孙中山与广东”为主题,提出从三方面研究:广东为什么能产生孙中山这样的伟大人物?孙中山和广东的关系怎样?孙中山是如何对待诞生和哺育过他的故乡——广东的?(注:陈锡祺著:《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论集》(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第348 页。)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也在1987年以“孙中山与广东”课题立项,拟组织全所力量集中研究,并草就提纲,准备从政治史等角度展开研究,惜半途中止。近些年来有些学者撰文对孙中山在广东的活动或有关的事件与人物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虽未有专门论著出版,但涉及了不少有关方面的内容。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辛亥革命与广东》、《孙中山与广东》(广东省档案馆库藏海关档案选译)等资料陆续出版,《陈炯明与粤军史料》、《〈申报〉广东史料选辑》也辑录印行,莫世祥《护法运动史》,邱捷《孙中山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广东》(论集),汤锐祥《护法舰队史》、《孙中山与护法海军论集》,胡波《岭南文化与孙中山》,周聿峨、陈红民合著的《胡汉民评传》,周兴梁的《廖仲恺与何香凝》,段云章等合著的《陈炯明的一生》,陈福霖、余炎光的《廖仲恺年谱》等论著也陆续出版,使孙中山和广东辛亥革命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 海外港台地区,孙中山研究也是受到重视的课题,成果不少,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而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的论著也在中国大陆陆续翻译出版。与广东省辛亥革命相关的研究专著,则有路康乐《中国的共和革命:以广东为例(1895 —1913)》等。 (二) 有关孙中山家世和青少年时代活动的记述,1949年前出版的,先有林百克的《孙逸仙传记》、康德黎的《孙逸仙与新中国》,后有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国父之大学年代》,胡去非的《总理事略》等书。国民党党史会也曾派员到翠亨调查,访问过孙中山胞姐孙妙茜等亲属,并有一些报告。在50年代,陈锡祺出版《同盟会成立前的孙中山》,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等早期活动的重大问题提出创见,并对罗香林论著中的一些错误作了订正。黄彦、李伯新等人也于60年代到翠亨等地调查访问,写成了《孙中山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此后李伯新汇集调查资料为《孙中山史迹忆访录》,丰富了对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的了解。1991年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卷)也勾勒出孙中山家世和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史扶邻的《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一书利用不少海外档案和报刊资料,对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的学习、生活都有细致的分析。胡波《岭南文化与孙中山》一书则从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岭南文化于孙中山文化心理的影响作了分析,不失为孙中山研究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