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秋,1942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是戊戌维新100周年,由中国史学会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戊戌维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8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出席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共有160多位中外学者,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的许多专家教授,其中不少人是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并卓有成就的国际国内著名学者。因此,这次会议可以说是本世纪末中外史学界一次难得的学术盛会。由于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正是1898年戊戌维新的产物,所以这次会议也是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

      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共收到140多篇论文,会议以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为主题,围绕100年前戊戌维新的有关理论、历史、思想、人物、史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下面分几个方面加以综述介绍。

      一、关于戊戌维新的再认识

      戊戌维新已经过去整整100年了,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史料的发现、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者观念的更新,对戊戌维新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

      (一)戊戌维新的性质

      长期以来,戊戌维新一直被认作是一次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从而贬低了它的历史地位。经过80年代一场大讨论,多数学者认为戊戌维新是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救亡的维新运动,可称为改革或改良,但不能用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畅所欲言。一些学者从各种角度论证戊戌维新不仅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郑州大学郑永福提出了戊戌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与地主阶级自救共振而引发的一场改革运动”的新观点。还有的学者认为维新志士们的思想和活动“带有丰富的民主革命内涵”。有人甚至认为“戊戌维新是一场政治体制的革命”。

      (二)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与会学者从更广阔的视野特别是从现代化的视角去考察和认识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认为,戊戌维新“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在思想文化上,它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在国民素质上,它启动了人的现代化工程;在社会建构上,它引发了现代团体活动和意识;在经济秩序上,它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南开大学王永祥指出,维新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完整地搬用作为西方近代化政体之一的君主立宪制理论”,戊戌维新“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力图使中国政体近代化的开端”。齐齐哈尔大学周彦认为戊戌维新是中国人追求中国全面近代化的最初尝试,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先导,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成为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的真正开端,并推动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西村成雄则从近代国民国家形成的角度来阐述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指出戊戌维新就是中国从传统中华秩序向近代国民国家体制转变的最初尝试。

      (三)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立宪运动、清末新政的关系

      河北大学黎仁凯不同意“洋务派是改头换面的顽固派,与维新派并无相通之处”的看法。他具体剖析了甲午战争后洋务派的分化,指出一部分洋务派大吏已经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或同情者。政变前两派之间的分歧论争主要是学术之争,并逐渐向政治斗争转化,直到政变发生后,洋务派为了附和慈禧太后才与维新派公开决裂。齐齐哈尔大学刘恩格认为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与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是中国人追求君主立宪制过程的两个发展阶段,前者是初级阶段,后者可谓高级阶段。山东师范大学孙占元认为清末新政实际上是戊戌维新的延续和发展。

      (四)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以往人们论及戊戌维新失败原因时,多从阶级力量对比角度入手,或言资产阶级软弱,或言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或言未能发动群众,而较少从维新派领导维新运动的主观失误方面去分析。这次会议上,一些学者着重从这方面探讨了戊戌维新失败的深层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

      贵州社会科学院李双璧指出,维新派卷入了孔子改制与古今文经的纷争,由于全变尽变指导思想导致战略上的失宜,而浮躁急切的心理又造成策略上的不当,这些都给变法事业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贵州师范大学竺松柏认为,康有为不恰当地介入光绪与慈禧之间的斗争,并实行所谓“尊帝讨逆”的策略是戊戌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青岛大学吕明灼的论文认为,戊戌维新失败的深层文化原因是维新派的新思维不能脱出传统文化的框架,他们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仍以儒学为主体,在改革中以孔子儒学为王牌,在今古文经斗争中以儒术作政论,甚至为了政治目的不惜歪曲历史,使许多原来同情或支持维新的人离去。

      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

      对戊戌维新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政治事件来研究,而应把它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改造系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研究其各种层面和各种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作用和矛盾制约关系,才可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戊戌维新的全貌和实质,并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科学地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这次会议上学者们努力从各种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思想层面

      学者们探讨了戊戌维新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中所起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史革新具体论述了戊戌维新在提倡科学与民主新文化主导精神,新型知识分子队伍最初集结和推动近代新文化建设几方面的历史功绩。四川大学谢放通过剖析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与“民主”的认知,来发掘戊戌维新中被研究者忽略的一些思想资源,以凸显戊戌思想的某些特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沙培德着重探讨了维新派的君主观和他们为了重新改造皇帝权力架构而采取的种种方式。南京大学朱庆葆认为戊戌维新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推动中国传统民族意识的觉醒,夷夏模式的转换,文化理性主义的取向以及民族平等观念的萌发等。杭州大学汪林茂认为维新派兴办西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把西学作为价值观、方法论来对待,开始冲破“中体西用”的知识框架,提出了全新的以“中西汇通”为特征的近代知识体系,实行了中国文化内在结构的更新。贵州师范大学吴雁南指出清末的一些学习西方的有识之士,用儒学中的心性之学与心学的思想资料,为变法维新服务,形成了一种植根于时代需要,围绕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心学思潮。广州师范学院赵春晨剖析了维新派对教案和反洋教斗争的认识和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