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63年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女性塑像以来(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考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有关这方面的发现逐年增多,尤其是70~80年代,在东北地区及与之相邻的内蒙、河北,有关陶人物或动物塑像或图案的发现更是屡见报道。这一地区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1979、1982年在辽西喀左县东山嘴(注: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发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址。这组建筑群址在石料加工及砌筑技术方面都相当讲究。在总体布局上,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有中心和两翼的主次之分,南北则方圆对应。为此,学术界对其性质及意义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注:俞伟超、严文明等:《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第11期。)。报告者认为这种建筑址是当时人们从事包括祭祀在内的社会活动的一个中心场所, 石砌建筑的年代经C14测定为距今4895±70年,树轮校正为5485±110年。1983 年开始发掘的牛河梁遗址(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再现了红山文化以“女神庙”、积石冢为有机组合的群址。在这里还发现了专门供奉泥塑偶像群的祭祀建筑址。这里的主体建筑既有中心主室,又向外分出多室,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另配置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有中心、多单元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殿堂雏形。这对研究我国5000年前早期祠庙的起源与形式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女神庙”的泥塑群像形态逼真,有很高的艺术性,根据像的大小和体态差别判断,她们似乎形成了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这也应是人间等级的一种反映,从积石冢大小墓的主从关系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龙的出现及有关成组玉器的出现,象征当时社会某种等级、权力观念的存在,已具有“礼”的雏形(注: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 《文物》1984年第6期。),反映出氏族成员等级化和氏族贵族的出现。牛河梁大型“女神庙”和相应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进一步表明已有多种神职人员以及专业化艺术匠人作为特殊阶层出现。从规模上看,这个祭祀地绝非一个氏族甚至一个部落所拥有,而是一个更大的文化共同体崇拜的共同祖先的圣地。可见,此时已“产生了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注: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 《文物》1986年第8期。)。因此,它也就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材料。 一 上述遗址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文化群体处于一个相当高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相信它应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考虑到这种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祭祀遗存,更确切地说,是通过一组“女神”、动物偶像群及建筑址体现出来的,那么,我们追溯“女神”及动物偶像群的发展过程,会对我们理解该文化的发展过程大有帮助。目前,发现的具有祭礼意义的遗址,除东山嘴、牛河梁外,还有阜新胡头沟(注: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它们都属红山文化的晚期阶段。 而我们要探索其发展过程,一方面要依赖于以后的考古发现;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把目光转向一般遗址所出的同类遗物上。因此,探讨该地区红山文化或与之相当的史前时期以动物和人物为题材的图案及雕塑的功能和性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根据目前的材料可知,在距今6500~5000年这一时期内,以动物和人物为题材的图案及雕塑不仅在辽西及燕山地区,而且,在旅大沿海地区、下辽河流域、松嫩平原等史前遗址中都有所发现。这些遗物所处的时代相近,地域相邻。因此,可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这些遗址包括:后洼(注: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文物》1989年第12期。)、西断梁山(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近十年的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吴家村(注: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郭家村(注: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 西水泉(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考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小山(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考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 1987年第6期。)、赵宝沟1 号遗址(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考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1期。)、西寨(注: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陈应祺先生介绍, 在西寨遗址第二次发掘中,发现陶、石人塑像各一个,并出有猪、鸟形雕刻品。)、上宅(注: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8期。)、 北埝头(注:北埝头考古队:《北京平谷北埝头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发掘》,《文物》1989年第8期。)、 小珠山(注: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方家山(注: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元宝沟(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农安县元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9年第12期。)、新乐(注: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辽宁沈阳新乐遗址抢救清理发掘简报》,《考古》1970年第11期;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故宫博物馆:《沈阳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等(详见“部分聚落遗址出土的图案及雕塑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