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版画概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华人德 苏州大学图书馆,邮编:215006

原文出处:
江苏图书馆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版画,即将画稿反向勾勒于木版,然后镌刻,再刷墨或色彩于版上,覆纸刷印而成,其过程与刻印文字成书相同。

      凡谈古代印刷史和版画史均要提到唐代冯贽《云仙散录》引《僧图逸录》云:“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馀。”这是文献所见关于古版画的最早记载。东汉明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求取佛法。愔后与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取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牟尼佛立像,佛教始传入中国。“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注:(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佛经和佛像是佛教传播、信仰、供养的佛门之宝。魏晋以后,佛经、佛像广为僧侣信众抄写绘制。所以佛经、佛像被首先发明用印刷的方法来化身千万,这是十分必然的事。玄奘印普贤像的记载说明至迟在唐初已有了版画印刷。1944年在成都一唐墓中出土了一幅刻印于茧纸上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图。图中央为莲花座上手执法器的八臂菩萨像,像外围绕刻有梵文经咒17周,在外栏四边各刻菩萨像5尊,并间以供品4枚装饰。印本右面刻有“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近卞……一印卖咒本”,这是坊间所刻印,时间约为唐至德二年至大中四年(757—850),距玄奘刻印普贤像约晚一百多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古版画的实物之一。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绘刻于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扉画, 内容是在祗树给孤独园佛祖释迦牟尼为须菩提长老说法的情景。构图完整,形象生动,刀法圆畅,在绘制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唐宋以后,我国经济、文化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南宋时浙江杭州,福建建安、建阳都是著名刻书集中之地。这时的苏州已是繁华的城市了。

      1978年在苏州瑞光塔内发现了木版印刷的《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和《梵文经咒》,分别为北宋咸平四年(1001)和景德二年(1005)刊印,另有天禧元年(1017)木刻本《妙法莲华经》一部。苏州刻书较早而最著名的是在陈湖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局所刻的《大藏经》, 有591函,6362卷。为区别于宋代所刻其他大藏经,而名为《碛砂藏》。此藏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开雕,元至治二年(1322)始成,历时91年。卷首冠有图版,共有8种,轮番重复使用。画面构图完善,华丽繁缛, 线条柔中寓刚,人物形态各异,神情变化于毫芒之间。版画题记有“陈昇画”、“陈宁刊”、“孙祜刊”、“袁玉刊”等。北宋至明初300多年间,苏州刻书业渐起,而侪于全国刻书业中心之列, 竟有后来居上之势。

      明代中叶,经历了明初以来近百年的休生养息,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苏、松、杭、嘉、湖五府本来地少人多,租赋又重于其他地方。嘉靖、隆庆间(1522—1572)政府实行了一条鞭法,农民因缴纳鞭银,必须出售农产品,使得农民与商品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封建依附性逐渐减弱,人口流动活跃,加上明代商税简约,对工商业的束缚较少,这就促使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封建地主经济势力仍旧强盛。明初以来,官私刻本大多刻经书、法令、典章制度、方志以及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吴县知县邝璠撰《便民图纂》便是地方官吏劝课农桑的一本书籍。全书共16卷,第一卷有“农务图”15幅,第二卷有“女红图”16幅,每图上部都冠有一首“竹枝词”。卷一据宋楼《耕织图》重新绘刻而有所改动。此书在弘治六年(1493)首刻,十五年(1502)又刻,以后还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万历二十一年(1593)等刻本,一刻再刻。清代康熙间内府刻《耕织图》、嘉庆间内府刻《授衣广训插图》,都是出于重农抑商的目的。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是一股新生势力,终究不能遏制,市民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俗文化高度发展。自宋元以来开始流行的话本小说、戏曲杂剧,到嘉靖、万历间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历时(1573—1619),苏州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创作、更订、增补、汇编、注释、选评了大量文学作品,可考订的有七、八十种。这些戏曲小说成了最好营销的图书,往往书坊“竞购,新剧甫属草,便攘以去”。(注:(明)冯梦龙《永团圆·序》。)冯梦龙搜集、整理、拟作、汇编了话本小说集“三言”,即《惊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湖州凌濛初见“三言”的成功,于是也仿照编刊了“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如《西厢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则一刻再刻。书肆竞利,促使刻书业迅猛发展。

      苏州在明代是最繁华富庶之地,“书肆之盛,比于京师。”书坊大多开设在阊门内外和吴县县前。阊门南浩街和胥门一带是万商云集、樯桅林立的码头,苏州书坊开设在附近,便于将所刻印的书籍装载、运散到全国各地。胡应麟在评论当时各地刻书状况云:“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勿与也。然自本坊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连楹丽栋,蒐其奇秘,百不二三,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又云:“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逐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诸方与宋世同。”“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蜀本宋最称善,近世甚希。燕、越、秦、楚,今皆有刻,类自可观,而不若三方之盛。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吴为最;其直轻,闽为最;越皆次之。”(注:(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胡应麟对吴地刻本之推崇,主要还是着眼于校勘之精审、刻工之工致,以及纸墨之美善。当时造纸、制墨等手工业已十分进步发达,这对印刷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苏州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在新生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和商业竞争的环境下,苏州的印刷业在全国同行业中是以质取胜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