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古代雕塑艺术史初探

作 者:
靳艳 

作者简介:
靳艳 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

原文出处:
社科纵横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亚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令世人惊叹和注目。本文就中亚古代雕塑史发展脉络及其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数十年前,中亚有雕塑艺术这一说法还令人难以置信,随着战后现代考古学家在中亚各共和国的大量发掘,尤其在撒马尔罕、索格狄亚那(今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境内)、花刺子模、巴克特利亚和马尔吉亚那的考古发现,证实了那些昔日用来装饰宫廷和圣所的大批雕塑艺术品的存在。尽管这些雕塑作品由于原料粗糙、加上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都成残片,但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新的鲜为人知的壮丽丰富的艺术世界。其艺术形式包容了古代东方的和西方的传统艺术风格,形成了东西合璧的文化艺术。

      一

      中亚的雕塑艺术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青铜时期发现于南乌兹别克米尔沙得的石头雕像,体现了古代东方雕塑风格的共同性,其面部表情冷漠、阴郁庄严,给人一种跨越情感空间的真实性。到公元前6—3世纪在苏丹威兹克(花刺子模)发现的白石柱头装饰说明了大型雕塑艺术各种形式在当时的发展水平,柱头厚实的长方形冠板建在两个连接于一体面向相反的怪物雕塑之上,蜷着腿环绕冠板的怪物由数个大胡子男人的面首组成,眼睛凸出没有瞳孔,脸型线条端正匀称,胡须尖利,表情冷淡,头上戴着扁平的帽子,柱头再现了古代东方的艺术形象,与同期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巴比伦世界神话中的伊朗阿赫明尼德人牛形象在雕塑形式上有明显的共同性,而差别表现在造型图案不同,在规模上花刺子模的也比较小,一般为卧室所用,其艺术特点如同东方所有艺术形式。

      二

      到了希腊化时代,中亚与地中海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从巴克特利亚的圆形硬币上反映的庭院艺术风格看,最初的文化交流仅限于上层阶级及地方贵族阶层。硬币上的浮雕大多数模仿了希腊的雕塑艺术作品,说明当时有外来艺术品,它们来自佩尔加米、罗德斯等希腊化时代的一些大城市,尤其在古尼撒帕提亚历代沙皇宫邸(南士库曼)发现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残片更说明这一点,有一个半裸体断臂妇女的雕塑最为独特,其姿势与传统的西方的阿芙罗狄特形象相似,雕像用两种大理石雕成,身躯的裸露部分用白色大理石雕成,裹着皱折布料的双脚用灰色大理石雕出,身体比例略有夸张,颈部匀称,外表处理美观,体态轻盈,肌肉匀称,娴雅有致,女性身体特征较强,但动作刚劲使身体显得矫健有力,断臂向头部举起,似乎在匆忙中将潮湿的头发搓成缕的动作。流条流畅,面部好像被蒙上一层半明半暗的薄雾,在这张脸上找不到半点诱人的阿芙罗狄特的温柔,只显示着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准备战斗的刚毅。这就是古代东方艺术家们大力赞扬的阿尔沙基德国王米特里达特(171—138BC)的女儿罗多古娜。相传罗多古娜嫁给了叙利亚皇帝季米特里,一次当罗多古娜正在洗澡时,外敌包围了都城,罗多古娜皇后匆忙拢起潮湿的头发,发誓在胜利后将它洗完,就穿上盔甲,跃上战马,率领军队向敌人冲去,击溃了敌军。以后,她的形象成为艺术家们的题材,甚至刻在历代皇帝的印章上。这种刻画使传统的古希腊模式适应帕提亚的需要。同时,在中亚开始了对希腊模式的改造,出自尼撒、撒马尔罕及苏哈达利斯基古城遗址的赤陶小雕像,形象来源于希腊式的艺术作品,但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模子来压印,由于使用了地方木刻技术,压印出的雕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同于它们原来的模型了,这种小雕像以许多通俗形象出现,也被用于祭祀女神活动的沃吉夫小雕像上。这时女神肖像盛行,女神主宰着自然界,保护家庭和住宅,能使人丁兴旺、生活安康,这是旧题材,但其思想基础和美学观点焕然一新,大约在公元前3—2世纪,可以看到有佩腰带、项链和手镯,双手顺着身体安放的赤陶裸体女神雕像,形式近似于古代东方雕塑手法,体现了以线刻为主的艺术风格,但希腊化时代的特点逐渐渗入女神肖像,体态轻柔、双腿交叉,身体曲线柔和,线条动感强,而雕像头上的喇叭形饰物,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性。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这种裸体女神像已经消失,这时出现的女神雕像庄严高傲,穿着长裙,衣裙自然垂下形成许多褶子,衬出身体的轮廓,具有西方雕塑特点,不过她们的面孔,头上饰物,装饰品和象征物均突出了地方性特点,可以分辨出马尔吉昂、巴克特利亚、索格狄亚那,花刺子模不同地方的女神小雕像,表现出雕塑形式多样,雕塑手法的丰富,思想内涵深刻。

      公元前后,在巴克特利亚哈尔恰扬区的小宫殿里发现的纪念性雕塑构图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想象,有用一个完整的物体制作成的浮雕,浮雕和它们的衬景都被染上颜色,雕塑品安放在房间2米的高处, 从这面墙延伸到另一面墙。这些雕塑塑造了数十个人体形状,讲述了一些完整的故事情节。人体塑像的身体尺寸比真实尺寸小一些,原型是历史人物:赫拉皇族贵霜人的国王、贵族,还有动感很强的弓箭手、马上奔驰的全幅武装的战士,塑像充满了个性与思想情感的特点,反映了一种纯古希腊罗马式的雕塑艺术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一种巴克特利亚及贵霜世界所固有的独特的对人类美的偶像崇拜的观点。在各个墙壁的上方延伸着一个小檐壁,塑造着穿戴漂亮的舞蹈小姑娘,江湖艺人,手拿花条的赤身小男孩,小人体塑像呈现出各种复杂的转身和前进的体态。这种题材在当时地中海一带和中东广泛普及,说明哈尔恰扬檐壁的模式贯穿着希腊化时期的基本雕塑特征,但又不是对希腊——罗马艺术的直接摹仿。这种雕塑艺术是巴克特利亚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结果,主要人物的素材原型是斯基泰——亚细亚人的代表人物,贵霜人也属于这一列;勇敢、刚毅、强壮,对人性和力量赞美的思想贯穿于雕塑的整个故事场景中,斯基泰艺术的表现力与巴克特利亚艺术对心理刻画的深刻性在此得到无与伦比的融合。

      三

      贵霜帝国扩张到印度后,佛教思想又给侵略者以宗教的影响,佛教徒大批奔向西方,许多人定居巴克特利亚。公元1 世纪建立的佛寺中有巨佛、菩萨、神仙和僧侣的形象,这些雕像体积很大,但制造粗糙。大型佛像雕塑艺术来源于佛教文化发源地犍陀罗(印度——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雕塑形象,如出自法亚兹——杰别(古捷尔麦兹)的一幅生动浮雕:在椭圆形的壁龛里坐着一个大佛,大佛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面朝着他的僧侣,大佛坐在菩提树下沉思,僧侣们在宁静而谦逊地祈祷。这种高浮雕的特征不同于犍陀罗及许多其它贵霜——巴克特利亚遍布世界的雕塑特征。材料是白色的大理石般的石灰石,而非犍陀罗的黑色或灰纷色的板岩及红色砂岩。雕塑构图布局在拱形结构中,这种手法表现出轻巧的雕塑风格。但这种高浮雕没有摆脱佛教教规典范的限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而巴克特利亚的佛教雕塑作品其独创性要大的多,雕塑手法除蜗牛状的卷发、突出的耳垂、柔软弯曲的胳膊出于传统佛教雕塑之外,面孔则没有印度雕塑流派有痕迹。相反,其中一些再现了希腊风格——面部年青而温柔,线条匀称,笑容含蓄,目光显示出陶醉的神情。而另一些雕像脸上浓密的胡须,又具有地方民族特征,形成了佛教文化与巴克特利亚艺术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