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浪浪 海山苍苍

——评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文化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九八记事 袁武作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于9月9日在广东汕头隆重开幕,这是国庆节期间举办全国美展7个展区(在8个城市展出)的第一个展览。

      此展共展出作品614件。从作品整体面貌看, 众多的美术家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致力于以精美的创作反映人民的生活、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文化的多方面需求,较好地表现了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可以说,就中国画而言,这是近些年来艺术品位最高、表现手法最为多样、最引人关注的一次展览。

      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心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以其沉雄隽永之笔,记录时代的风云。此次展出的描绘去年长江、嫩江流域抗洪斗争的作品,有10多幅。由于作者生活感受不同,对这场曾经牵动全国人民心扉的重大事件,分别以不同的艺术视角,做出了自己的表达。军旅画家甘长霖的《洪流滚滚》、袁武的《九八记事》以简洁、豪宕的构成手法,以及抗洪军人强烈的动势与夸张的表情,较好地描绘了他们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与洪水顽强搏斗的情景。湖南赖尚平的《最可爱的人》,通过抗洪战士帮助乡亲看病、理发、教小学生上课等细节,颂扬了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湖北刘正洪的《我们万众一心》,运用隐喻——以波涛滚滚的长江岸边的丛竹,谱写了一曲军民合力抗洪的赞歌。福建刘兴淼的《国系安危柱南天》,情怀悲壮,描绘了康有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用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以表现抗日战争人民斗志为主题的军旅画家苗再新的《热血男儿》、吴涛毅等人的《民兵史话》、孔紫的《青春华彩》,都是被人称道的佳作。

      

      书香门第郑力作

      

      又是一春风 姜宝林作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亿万人民所展现的新的精神风貌,在许多作品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北京杨延文创作的《蓝岛之夜》,揭示了古都北京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吉林梁岩的《与五十年对话》,通过老农饱经风霜、坚定自信的表情,显示了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总政朱凡的《夙愿》、郭则谭的《寒光照铁衣》,从不同的侧面,讴歌了国防科技战线的成就。北京杨凡的《毕业生》,表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广东卢中见的《潮汕英歌舞》,抒发了经济特区人民豪迈的胸怀。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江西杨金星的《佳人有约》注重人物心理刻画,颇有情趣。此画描绘了一位与情郎会面之前,到理发馆美发刚刚结束时忐忑羞怯的姑娘。她神态自然,性格娴静,所穿的印有牡丹花的红裙,好似暗示着她所具有的火一样的青春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站其身后、露出满意微笑的理发师,与理发用的弯向画面中间的器具架,从两侧构成了实与虚的空间,突出了画中的主人公,强化了作品的主题。

      此外,有些歌颂全国各民族大团结、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比如四川尼玛泽仁的《佛门圣事》、西藏计美赤列的《金珠玛米》、新疆吐尔地·依明的《塔吉克人的婚礼》,挖掘了现实生活的底蕴,都显示了一定的艺术水准。

      在花鸟、山水题材的作品中,有的“写生得生似,一洗俗笔尘”;有的“离形得似,矫矫不群”。无论工笔,还是写意,优秀作品为适应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总是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革新表现形式,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浙江吴静初的《梅花傲骨天成》,是一幅很有笔墨功底而又颇具新意的作品。在此图下部近景处,以破墨画有一块略呈倾斜状的大石;其后两侧垂直定向的岩壑,以焦墨为之。岩壑与大石之间,用淡墨画成的万点梅花凌空飞舞。此图黑白灰、点线面的构成和谐,简炼、明确。正如作者在画旁所题:“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非常富有诗意。广东方向的《丰年》、山东牛锡珠的《护林人家》、重庆李文信的《新绿》,也都较为出色。

      此次展览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选择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多样化。在参展作品中,有的意趣雄浑;有的绮丽清奇;有的笔墨无多,尽得风流;有的吞吐大荒,非常豪放;写实、写意、夸张、变形、抽象,可谓丹青朗畅,时表新意,实不乏英思壮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仅就花鸟画的简约、清新而论,广东尚涛的《金瓯》、赵澄襄的《清居闲情图》以及类似花鸟画而实为室内景的许川如的《安居》,均可作为其例。河北姚卫国的《希望的早晨》、湖南欧阳波的《窑山秋韵》、陕西罗平安的《律韵》,对于新技法的探讨,也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这次中国画展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该展整体面貌万紫千红,可缺少划时代的振聋发聩之作。画面普遍偏大,若把只适合画成小幅的构图机械地放大,实易流于空泛。有的作品对形象的刻画不够深入,缺少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有的画家作品,与过去作品相比,有着程式化、模式化的倾向。有的作品忽视国画的艺术特点,生硬地照搬素描、水粉、版画、图案以及摄影的某些技法,确有东施效颦之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评价抽象绘画的问题。这是值得考虑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