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中国版画艺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美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98年11月15日至1998年11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组织,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98中国版画艺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围绕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所展开的一次规模大、层次高的研讨会。与会者有版画家,也有美术理论家。力群、王崎、李焕民、李中贵、宋源文、晁楣、吴俊发、赵宗藻、马克、李忠翔、邵大箴、邓福星、王宏建、王仲、李树声、刘凤阁、陈瑞林、广军、吴长江、王炜、张佩义、李树勤、张远帆、郝平、代大权、王文明、班苓、李飙、王洪义、闫义春、李伟、李帆、李晓林、康剑飞等学者、画家出席了会议。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就当代版画的创作、教学、理论、展览、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这次研讨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讨会,正如中国美协秘书长李中贵所概括的那样,它是在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7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召开的。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展览。总结了版面近20年来的变革,总结了70年来新兴版面的传统,展示和预测了下个世纪的发展趋势,对版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世纪末的中国美术,面临着传统到现代,西化到中国化的双重挑战。这种情况下,中国美术将如何稳定而快速地发展是美术界的中心议题。处身于这一大的美术环境中的版画,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对此,与会者各自阐述了观点。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王宏建、马克和邓福星从不同角度,以大美术的发展为参照系,对中国版画的发展及趋向进行了概括。邵大箴由90年代中国美术的大趋势得出结论,认为十四届版展水平整齐,发展稳健。他将这种趋势具体概括为:1、称健中发展。2、多元发展。3、权威中心的消失。4、各种传播媒介对创作的影响。5、市场对艺术家的冲击。王宏建谈到美术的审美问题,为版画的定位提供了参照系。他认为80年代以来,美术界存在着两种大的倾向。一是艺术的非意识形态化,即艺术远离生活,不谈政治,回避崇高,消解主题,消解主流文化;二是艺术的非审美化倾向,即对社会上的美抱以不同的态度,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审丑,没有明确的善恶标准,对此,他引用蔡若虹先生的“美术应该是美”的理论,从美学角度论证了艺术应该是审美的反映。同时,马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创作和接触的对角之间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感情的问题。“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邓福星通过对70、80、90年代中国美术历史的回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80年代始,美术即开始追求一种创新,强调创造性,追求艺术语言的个性化,这种追求一直沿袭至今。这种艺术形式的追求,是艺术家更接近艺术本体的体现,是历史的选择。由此,又引发了“如何理解艺术的现代性”以及“艺术审美价值标准”等问题。邓福星首先将绘画的现代性概括为:1、所表现的对象不是特定时空下的物象。2、表现的过程中,不以传移摹写为原则,而表现自己的一种主观情绪、意向、意志、哲理、精神等等。3、在画面上,不追求实境感,而从画面的构成形式感为原则。他提出,艺术的发展是派生的、再生的,然后就是共生的,现代艺术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王仲也认为艺术问题有个共同的情结,就是创新、新鲜感。这种情绪和现代性的概念混淆,导致了80年代的一种自我的失落,直至90年代,才重新开始提倡自我。谈到版面的评价标准,王洪义充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发展当代版画艺术,除研究材料和制作的特殊性外,应在版画评价标准中,加大艺术中共性的成份。对此,他具体提出5点要求,首先是历史性的要求,即传统与现代接轨。其次是国际性的要求,即中国同世界接轨。此外,还有个性化的标准、艺术上的难度、观众的认可三个方面,也就是作品要体现作者的个性,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特的生活感受,同时考虑观众的评价和历史检验,“有需求才有发展,有观众才能造就艺术家。”

      与会者对于中国版画的现状进行了概括。版画家王琦对十四届版画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十四届版画展很成功,版画发展步伐稳健,呈健康发展的势头。继而,他又通过对50、60年代以及80年代版画状况的对比,概括了版画的现状。他认为,一方面,版画的题材内容表现生活的面比以前更广泛。50、60年代偏重于社会生活,表现了客观世界而忽视了主观世界;80年代以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90年代,从十四届版展可以看出,这两种负面影响都淡漠了,版画家多数表现的是健康、向上的主观世界。另一方面,表现形式、艺术语言比以前更丰富多采。他认为十四届版展,出现很多新的艺术语言。宋源文在总结了自1979年第六届全国版展至今的情况后,对中国版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括的评价。他认为,从第六届全国版展到十四届全国版展,清晰地表明,我国版画已经由徘徊变为主动,由探索见其成效,由转型逐渐走向稳定发展,并日渐成熟。理论家齐凤阁从两个方面给中国版画确定了位置。他认为中国版画正在由一种激进躁动转入常态发展。80年代后期所呈现的浮躁感,令老一辈担忧,中年一代困惑,青年一代兴奋,90年代以后,渐渐进入常态发展并日趋走向成熟。同时,他认为,80年代版画倾向于语言的建设,而90年代以后,则倾向于文化省思和精神思考。在形式上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一种符号来表现一种观念;追求理性,但还没有把握到深层。郝平则通过云南版画同全国版画的对照,对双方进行了概括,认为中国版画目前的状况是主体意识和本体意识的并行发展,既强调精神涵量和学术品位、主观意念和个性化追求,又注重版画语言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和语汇的建构。

      中国版画发展的趋势成为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王琦从创作者的角度认为最明显体现在两个方同。一是版画的特点越来越被重视。50、60年代的版画由于其思想性占主导地位,所以版画的特点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而现代版画家将版画的语言推进了一步,艺术语言丰富了,版画的特点也比以前更突出。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刀法上,包括印的功夫也更加精到。这说明中国版画是拿现代的技术,吸收科学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生动活泼的内容,而这恰是中国版画的特点。二是版画家个性的特点也越来越鲜明。50、60年代,艺术上不强调个人主观的东西,因此,版画家的共性压倒了个性;90年代,主观精神的表达将个性表现提到了一个高度,中国版画将以更新、更大的步伐迈入21世纪。对此,宋源文从绘画本体和创作主体的双重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版画创作在内容方面,关注现实生活的题材和主题逐渐增多;在创作方法方面,从多种形式语言的探索转向以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主流;而在创作主体方面,则表现为中青年版画家的逐渐成熟。经历了西潮、商潮的冲击,版画家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情结和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奠定了他们对个人艺术道路和中国当代版画的取向,造就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代新人。对此,齐凤阁从理论的角度将版画的发展趋势概括为边缘化中的现实主题的回归。他认为,当代社会是政治、经济和科技三驾马车主载的社会,人文科学只属于边缘。30、40年代,艺术是同政治胶着在一起的;80年代,滑向边缘。后期,开始出现一种疏离生活,淡化主题的倾向,在语言的纯化中消解了版画的社会意义。但近年来,现实主题又有一种回归的趋势,出现一大批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也是转型期时代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