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玉石(1935—),男,辽宁海城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张菊玲(1937—),女,南京市人,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民族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老舍从开始文学创作起就产生了描写北京下层旗人生活命运的悲剧意识与创作冲动。这是老舍心中被压抑的“满族情结”。《正红旗下》这部酝酿了近三十年的家传性质的小说,以清末民族衰落、列强入侵和人民抗争为大背景,展开了国难、家殇和民族衰落的三重悲剧。在对于满族由兴到衰的生动描写中,凝聚了一个满族作家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以现代性眼光审视历史,对于历史真实的痛苦眷恋和深刻自省。


期刊代号:J3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 (1999)05—0082—09

      1

      将近三百余年来,作为一个善于吸收汉民族文化而又以此进行文化创造的满族,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里贡献了三位杰出的作家:康熙朝“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纳兰性德;乾隆朝“传神文笔足千秋”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进入现代化进程的20世纪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

      民族文化充分反映着民族心理,不同时期满洲族历史的特殊性,他们对于时代兴亡的敏感,形成了他们具有一种感受人生获得的同时也感受人生失去的类似的悲剧性心理。这三位作家此种人生悲剧心理尤为突出。

      在满洲族入关初期,纳兰性德以青春才华,将满汉文化兼备一身。贵为“乌衣门第”的长公子,对身居相国的父亲,显赫一时的权势,对自己恩命为皇帝近身侍卫,都敏锐地产生一种难言的隐忧;加上发妻早亡等个人情感的伤痛,这种人生悲剧性的心理更加浓重。他倚马填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唱出的是充满感伤旋律,苍凉悲壮的朔方诗词与凄婉缠绵的情词。

      满族入关百年之后,经历了与皇室关系密切的家庭盛极而衰的变故,曹雪芹在“秦淮风月忆繁华”与“举家食粥酒常赊”这种从生活实境到深层心理的强烈反差中,一字一泪地用小说形式,抒写了他的这种人生的悲剧意识,通过《红楼梦》贾府由盛而衰的故事,告诉人们“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宴必散’的俗语”。这不仅是对于一个满族家庭,也是对于整个民族无力回天的苦痛。“忽喇喇大厦将倾”的预感,把满洲贵族还在醉生梦死中慢性自杀的弊病,充分暴露了出来,引得康熙帝嫡曾孙永忠读小说时产生强烈的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几回掩卷哭曹侯!”

      到了老舍先生这一代旗人,民族的处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出世不久,就赶上庚子国变。当保护皇城的下层旗兵的父亲在对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阵亡以后,老舍于母亲的清苦辛劳和缕缕回忆中,艰难地在贫困中长大。他经历过大清帝国亡国、袁世凯称帝、军阀统治、五四运动,直至二十六岁出国,除短期到天津任教外,一直生活在北京。出国第二年,他完成了第一篇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以后,老舍一生勤奋创作,作品极丰,最著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以及《茶馆》等,都是写北京人的故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几十年里,他一直没有直接写北京旗人的生活,可是,从他创作小说一开始,这个愿望就深深地理在他的心中。老舍认为:“小说是人类对自己的关心,是人类社会的自觉,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记录。”[1]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血里。”[2]他自幼到青少年, 生活在北京穷苦的旗人中间,经历了旗人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亲眼看到、亲身参加的种种情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在初执笔写小说的时候,新文学还没有可能为老舍提供描写满族生活的成熟文本。但是,满族文人用北京话所写旗人生活的小说不是根本不存在的。对此,老舍也不一定全然没有知晓。《老张的哲学》中就给了我们一点线索:小说的一位主人公王德,曾在一家小报馆工作。他去找工作时,报馆戴着金丝眼镜的少年,“拿着一张《消闲录》正看得入神”。而书中对报馆主笔、主任、编辑,以及编报的黑暗情形都有所揭发。

      搜阅一些清末民初北京的各种小报,其中就有旗人主办的一些报纸,开辟有文艺一栏,名曰:“杂俎”,常刊登文艺类作品。北京有名的《公益报》,还发起刊载小说。首登作品,即旗籍报人文实权(笔名市隐)的小说《米虎》。以后,各报都陆续刊载有用北京话撰写的通俗小说,颇受广大北京市民欢迎。民国以来,一些记者以卖文为生,一人身兼数报工作,同时分别在几家报纸连载数篇小说。根据长白山人管翼贤《北京报纸小史》[3]提供的资料, 可知清末民初一批旗籍报人小说家的简况如下:

      文实权,名耀,笔名市隐,又名燕市酒徒。《公益报》、《京师公报》、《燕都报》社长。自《公益报》始载小说《米虎》后,还在《爱国白话报》、《燕都报》载有《西太后传》、《梅福结婚记》、《武圣传》、《闺中宝》等。

      蔡友梅,又名松友梅,笔名损公。《进化报》社长,《公益报》编辑。小说《小额》载于《进化报》,《新鲜滋味》数十种分别载于《顺天时报》、《京话日报》。

      王冷佛,名王咏湘,《公益报》、《爱国白话报》编辑。据市隐提供的材料著小说《春阿氏》载于《爱国白话报》。

      李仲梯,本名志恺,笔名啸天。《官话政报》社长,《平报》、《实事白话报》编辑,以小说《京尘影》著称。

      穆儒丐,名穆都哩,字辰公,六田。《国华报》编辑。小说《梅兰芳》先后连载于《国华报》、《群强报》、《盛京时报》。

      勋荩臣,《群强报》编辑,著《白话聊斋》刊于《群强报》。

      上述报载白话小说,大都稍纵即逝,只有几部,随即印成单行本。其中有的出现得早一些, 如蔡友梅的《小额》, 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并传到日本,至今仍有新版发行;王冷佛的《春阿氏》,于宣统三年(1911)出版,在二三十年代曾一再出版。稍晚些的,有穆儒丐的写北京生活的小说。穆儒丐1919年初到沈阳日资《盛京日报》当编辑,1923年发表的小说《北京》,也出有单行本。

      不大可能找到材料说明,老舍动笔写小说之前,曾经读过这一类作品。老舍是否看过这些描写北京和旗人生活的通俗小说,这一点并不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