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中学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朝霞,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实验学校 610041

原文出处:
中学化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7
分类名称:中学化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现行中学化学教材,虽经过多次的改编,删去了许多较深的内容,但笔者觉得教材对大多数将来不从事化学专业的学生仍不实用;因为它基本属于学科中心课程,内容上大多以化学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为主体,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则涉及较少,教学大纲也未把它列为重点。而这些又恰是学生感兴趣且能体现化学应用的问题。如“氯气”一节中,对氯气的性质作了详细的介绍,教学大纲也把它列为教学重点,而对氯气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却只简单地说了它可用于消毒、制造盐酸和漂白粉等。但具体怎样消毒,用于哪些方面消毒,用量多少;漂白粉怎样漂白,应用于哪些方面漂白等都未提及。

      素质教育要求“化学教育为大众,化学教育为每一个受教育的人”。即化学教育不只是为培养专门从事化学研究的人才,而主要是集中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结合,为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化学素养和生活质量而努力。化学教育不仅要造就一批化学专业人才,同时应使每个公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但现行教材中涉及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实际内容却很少。化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现行的教学大纲只要求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中只对少数上大学,继续从事化学专业的学生和专门从事化学研究的人有用。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方程式的配平”等理论性的教学大纲作为重点内容,对那些从事与化学无关的职业的人来说,用处不大;基本技能也只是专门的学科技能,而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一般技能。因此,也难怪有些学生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教师也觉得化学越来越难教。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并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中学化学急需改革,认真研讨和构建化学教材的课程结构十分必要,使得化学真正成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需要,真正体现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当然,笔者也不是主张将中学阶段的“化学”改为“应用化学”。为使化学学科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做到既能培养化学专业人才,又能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化学素养和生活质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了“社会课题型化学课程”。如美国的CHEMCOM(社会中的化学);英国的索尔特化学;国内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黄浦区教育局联合投标编写的CSP化学(社会课题化学)等,这些都属于社会课题型化学。这种社会课题型化学一改学科中心化学课程的传统面目,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要求,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让化学知识和概念在社会课题背景下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索尔特化学的编写风格很独特,它每个单元包括故事、化学观念、活动、教师须知四个部分。故事情节是每个单元的主干内容,化学观念在其中得以发展,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步介绍有关的化学概念。化学观念产生于故事情节之中,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使学生立即认识到概念的重要性,因为他们需要这些概念来理解故事情节,这样就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既学到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又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就越感兴趣。

      设想我国现行中学化学课程,如能借鉴这种“社会课题型化学课程”,编写一套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感兴趣和受益的教材,素质教育就会进一步得以实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