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灌输艺术浅探

作 者:
赵飞 

作者简介:
赵飞,西江大学社科部,肇庆 526061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但也容易出现灌而不进的问题。所谓“灌而不进”,其实是重视了灌输原则,忽略了灌输艺术所致。在灌输内容正确、深刻、有针对性和灌输渠道畅通的情况下,科学而有效的灌输艺术是实现“两课”教学目的和任务,保证“两课”地位的重要途径。“两课”的灌输艺术,主要可以从课堂的导入艺术、情感的运用艺术、语言的表达艺术等方面考虑。

      一、课堂的导入艺术

      导入是灌输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灌输的效果。导入是启动灌输过程各环节的钥匙,是新旧教学内容的联结点,也是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协调、过渡的必要手段。正确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欲望和兴趣,增加灌输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灌输效果。导入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环节:(1 )前言课的导入。前言是一门课的导入课,既可以讲成动员课、趣味引发课,又可以讲成入门课,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导入。这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强化落实教学重点的需要而设置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3 )教学环节的导入。课与课、章节与章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历史的、发展阶段的、理论体系上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联系,导入要根据这些联系的特殊性而设计。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年级班级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的各自优势而设计。其主要类型有:(1 )对比导入。即从比较的方法入手导入教学。对比可以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历史与现实、新中国与旧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进行。(2 )设问导入。即通过设计问题导入教学。教师通过巧妙设问,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知导入。即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入手导入教学。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讲,但是最好让学生先讲有关的材料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感性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引入新课或教学内容。(4 )实例导入。即列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宏观和微观的一些统计数字,建设成就以及国内外典型的事实材料导入教学。这些实例具体真实,有助于摆事实、讲道理,增强“两课”的说服力。(5)历史典故导入。 即通过历史典故导入教学。历史典故真实、形象而具有启迪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内容。(6)争议导入。 即通过介绍有争议性的观点导入教学。在现实中,对同一个问题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可以讨论的,有的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证明,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争议性的问题导入教学,通过比较引出正确的观点。

      二、情感的运用艺术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寓理于情是进行“两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情才能达理,入情才能入理,不运用情感的单纯灌输是难以奏效的。

      情感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 )美好而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真理。(2 )崇高的情感有利于教学中使学生向正诱导和正感染力方向发展。(3 )真挚而诚实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4 )丰富而纯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吸收教育中的真善美。(5)快乐而幸福的情感能够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神, 提高学习兴趣。(6)师生间融洽的情感,能使教与学协调一致。

      灌输过程要充满感情,就必须在教学内容的感染点上下功夫。这些感染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 )具有爱与恨鲜明对比的内容。(2)具有美好与丑恶鲜明对比的内容。(3)具有奋进向上的情感与消极悲观的情感对比的内容。(4 )具有文明与愚昧的鲜明对比的内容。(5)具有科学与迷信的鲜明对比的内容。

      在灌输中坚持和善于用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全情投入奉献爱。爱是所有情感中最炽热最温暖的,教师在灌输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自己爱的情感,包含对学生、对人类文明、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而坚定的热爱之情,唯其如此,教师的灌输才能饱含深情,打动学生的心弦。(2)要以感情为载体,体现真善美。 教师要善于提炼教学内容中的真、善、美,并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教学知识充分体现它们,把真善美转化为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情操。(3)要寓情于理、 以情晓理、情理共融。灌输中教师动情,用情只是手段,使学生通情、达理才是目的,所以教师要善于用情激发学生,使师生的情感在教学的同一方向和轨道上共鸣,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掌握以情载知、以情载道的灌输艺术,并通过这种艺术,把情感、知识和真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两课”的教学目的。(4 )要体现教师愉快、亲切、和悦的情感。灌输过程中,教师的心情越舒畅,态度越和蔼,学生和你思想感情就会越接近,对你讲的道理就乐意接受,反之,教师如果表现出烦躁、冷漠等消极情感,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就会拉大,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三、语言的表达艺术

      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灌输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使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因此,讲究语言艺术,是切实提高“两课”灌输效果的重要保证。

      “两课”教学的语言,不但要顾及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而且要考虑“两课”的目的要求及学科特点。其语言特点表现为:(1 )具有鲜明的党性。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身并无党性,但语言就其表达的内容、目的而言,又具有鲜明的党性,因此,“两课”的语言要力求体现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制度、人类社会文明成果。(2)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两课”语言表达要具有科学性特征, 具体表现在:第一,要科学规范。灌输的语言包括基本原理、概念、规则、结论的表达,推理,判断的运用等都要准确、科学,符合语言和逻辑规范。第二,具有说服力。“两课”由于其内容体现了真理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第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和谐统一。思想性是“两课”教学中知识传授的出发点和目的,所以,教师在灌输中既要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规律性,又要锤炼语言表达其中蕴含的思想。(3 )具有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运用富于情感的语言,发挥情感的作用,增大灌输效果。语言情感的运用,应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哀则哀、该乐则乐,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表现教师爱憎分明的态度,以引起学生的共鸣。(4)具有激励性。 “两课”的灌输语言要具有思想教育的激发、宣传、鼓动等功能。激励人是“两课”的目的之一,激励能使教学内容生动而有感召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