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艳君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讲师 100089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政治文化是关于政治关系的心理的、精神的反映,包含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观念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的综合教育活动。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现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专制主义和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还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政治文化是关于政治关系的心理的、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它包含感性的政治心理和理性的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观念形态。政治文化对人们政治行为的方向和方式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它要求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以奠定阶级统治的社会基础,维护基本政治秩序,其核心问题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适应现行政治制度要求的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综合教育活动,是实现统治阶级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定阶级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活动,它是在一定政治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时又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它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政治文化的实现方式。

      第一,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促成政治心理的成熟或改变。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它是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直接形成的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政治反映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使社会成员直接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促进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维护和巩固有利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维护和传播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情感。统治阶级总是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确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情感、政治信念,使其得到社会成员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使社会成员按统治阶级制定的政治规范进行活动,从而维持和保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其二,规范和引导逆向政治心理。由于社会共同体是由单个人组成的,每个人在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对政治体系某些方面的消极情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消除与政治体系相冲突的政治心理,化解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吸收各种益于政治体系自身发展的因素,遏制敌对因素的发展和蔓延,维持政治体系有效运转的社会环境,维护政治稳定。

      第二,从微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政治态度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三种成分构成,是在这三种心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表现为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等综合信念。政治认知以政治知觉为基础,完备的政治知识和明确的政治认同意识是政治知觉的两个要素。政治知识和政治认同意识除靠人们的主观积累外,外在的灌输也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人们便产生了对认知对象的心理体验即政治情感。政治情感由政治情绪和政治感情两个层面构成。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基础上又会生产政治动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的总合构成了政治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地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政治态度的有效途径。它使人们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认同意识,确立某种政治价值体系,形成比较明确而完整的政治取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系统正规的政治态度培养过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政治思想的形成。政治思想在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过程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政治上成熟的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每个政治体系中个人的政治思想的完整性不尽相同,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政治思想的可塑性极大。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政治学说的宣传和灌输工作,使人们的政治思想适应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运作和发展。政治思想不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命题,而是一种与政治实践紧密相联的政治观。列宁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注:《列宁全集》第39卷,368页, 人民出版社,1986。)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史就是各种思想意识斗争的历史,是各个阶级竞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无产阶级要战胜剥削阶级,进行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意识革命和社会观念变革。无产阶级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其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创造才形成的,它面临着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渗透的危险。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生产、科学技术同时共存,本世纪2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极力调整其政治思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关系,同时加强了与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对立性。在这种紧迫的事实面前,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成为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二、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现状

      现阶段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专制主义和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还有一定影响;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总体上是协调的,但还存着局部不协调的现象。

      首先,从宏观政治心理上看,现阶段我国国民政治心理以对现行政策的认同为主,同时兼具多元性、怀旧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观念已经不被人们所接受,代之而起的是“利益”一词堂堂正正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市场经济要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际上实现了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上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新格局,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改革决策会产生不同的愿望、要求、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国民政治心理的多元化。不言而喻,国家公务员、下岗人员与“三资”企业职员在对改革的要求、满意度和前景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多数干部和知识分子期望通过改革提高社会地位,而工人、商业服务人员等则希望改革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改革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会触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已为其他国家的改革实践所证实。加之人们对新事物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人们便会产生对旧体系的怀旧心理。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中,由于贫富差距甚小,大家拥有“大锅饭”和“铁饭碗”,社会治安状况是令人满意的;有了对刘青山、张子善之流的严惩和一场场的群众运动,政府官员能够廉洁自律。近年来,国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就业、治安和腐败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的某种怀旧心理。70年代末改革起步时期,人们对改革有某种抵触心理。后来,通过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人们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群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和一些具体问题的逐步解决,国民对改革的支持心理会越来越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