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深圳曾以“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和年均递增45%的经济发展速度,赢得“深圳速度”的美誉。近年来,在人们担心深圳“是否还能再领风骚”的时候,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又一次赢得各界人士的赞誉。 90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61.46 %的速度递增。1998年,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达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而在1991年, 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有2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 给城市角色准确定位 早在80年代末,许多深圳人就敏锐地意识到,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是一次挑战,更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机遇。在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当一回“开路先锋”,也许是新时代赋予深圳的另一个最合适的角色。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争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深圳市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策。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概括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进入90年代的深圳,已经建设成了一座信息灵通、交通便利、人才荟萃、资金雄厚、生活环境优美的初步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等称号。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深圳成了海内外各种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之一。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 深圳具备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优势,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和激励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利益机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近万名各类人才在深圳的人才市场流动,为深圳各个高新技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名牌大学毕业的一两千名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不愁找不到人才,也不愁落户指标不够。深圳市政府为他们招聘人才一路大开绿灯。 专业化分工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明显特色。深圳有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以计算机为例,深圳约有1500多家配套工厂,生产除芯片以外从机箱、板卡、接插件、显示器到磁头、硬盘驱动器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部件,年配套能力在2000万台左右。深圳产业配套优势,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深圳的重要因素。 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外汇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资金拆借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发达。 深圳还在国内最早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制订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能受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他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少。 此外,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深圳又能借助香港的资金市场、信息市场及其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用制度体现知识的价值 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挑战,深圳市决定: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路。因此,一些重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迅速提上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得到解决。 深圳在规划、投资导向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及时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动适应能力;改革、简化政府审批制度,审批项目由723项减为305项,从而能快速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针对深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少、本地科技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的技术开发体系。 深圳的企业已与国内的200多所大学、几百家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 深圳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企业倾斜。目前在深圳的521家研究开发机构中, 属于企业创办的有477家,占91.7%,全市的研究开发人员,有90%集中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的投入主体,1997 年全市研究开发经费的81.86%来自企业,1998年129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经费18.68亿元,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90%以上;1998年,全市申请专利2093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主的城市。 90年代初,深圳就开始了知识的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1995年开始,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行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目前,全市已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300 多家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推行员工持股经营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