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增长离不开有效的体制安排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由于国际、国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制止经济下降,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了各级政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然而,在当前经济工作中,大家有一种感觉,就是工作付出的努力与收到的效果不相称,不论是扩大投资,还是刺激消费,使了相当大的劲,但经济增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的低效率现象,是因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影响生产要素发挥效力的体制性阻力和障碍。因此,各级政府应拿出足够精力,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围绕经济增长进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刺激经济增长,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海南当前的体制改革尤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前几年我们开展的几项改革,实际上是政府甩了包袱,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改革总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由谁来负担以及怎么负担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这就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和老百姓的承受力有机接合起来。总的原则是,改革要为大多数人带来新的收益,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二是要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海南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竞争能力低,关键就是企业组织不强大,企业缺乏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始终是海南体制创新的一个中心任务。 三是要提高宏观管理体制的效率。不同的体制具有不同的增长机制和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必然要求高效率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本身是缺乏效率的,因此它孕育不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海南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高效率的宏观管理体制和科学的投资体制。改善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体制效率是海南跨世纪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是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改革预期和改革气氛。体制变迁分为强制性变迁(即以政府为推动力的体制创新)和诱致性变迁(即市场主体出于利益最大化动机而进行的自发的创新和变革)。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就是从诱致性变迁开始的。在政府设计和推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鼓励、引导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走出一条创新致富的道路。在这方面,企业组织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总之,要在全社会培养改革的精神,烘托改革的气氛,营造改革的环境,弘扬创新争先的主旋律。人类发展史表明,在强烈的挑战面前具有强烈的应战意识的社会主体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一个地区、企业乃至个人而言,概莫能外。 二、海南近期体制改革的重点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还远未结束。对于海南来讲,为了促进当前经济的有效增长,并且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有一个良好的体制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体制创新。 1.以职能转换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成败与否,不是看撤了多少庙,裁了多少人,而是看职能转换到位与否;不在于外延收缩的幅度有多大,而在于内涵定位是否准确,权力配置是否合理。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政府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特别是计划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要有实质性进展。要在加强法制的同时,彻底转换职能,大力削减不必要的过多权力,消除对市场的不正当干预,为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开拓空间。 2.以产权流动为准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是制度经济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明确的产权及其交易规则是所有有效体制安排的基础,因此,从低效率体制向高效率体制的转变,界定产权和落实产权收益就成了一条主线。国有企业改革,不仅要明确资本要素的产权归属,而且要明确其他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比如,劳动力产权、知识产权和土地产权等,要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确立产权交易规则和收益分配规则。当前,我们应继续抓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促进资产流动和重组,努力盘活存量资产。要在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放小工作,不光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存在产权明晰和产权流动问题。 3.以组织创新为目标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海南企业的体制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且组织功能严重不足。企业组织的软弱涣散和低效无能实际上是海南经济缺乏活力与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功能扩张(即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强制推行的大规模计划和高强度投资)来弥补和替代企业功能的弱化,但这绝非长久之计,从根本上讲,这种替代是反市场的,它最终只能抑制企业的成长。因此,在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政府功能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强企业的功能,而根本措施则在于体制创新,社会各方面都要有意识地大力推进组织创新,努力地尽快地构建起符合现代市场竞争要求的合格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组织体制。 4.为中小企业发展构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以前,非公有制企业是靠体制外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今后我们应该把所有企业纳入统一的体制环境条件下,享受一样的政策待遇,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当前尤其需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和长远发展创造必要的金融环境。此外,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构造风险投资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在这方面,广东、上海、深圳等已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