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把青岛开发区建成特区式开发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建华(1952—),男,中共青岛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 青岛 266555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实践的深入,开发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开发区应该继续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不断扩大内引外联;继续作为接受国外先进技术转移的基地,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继续作为体制创新的“试验田”,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继续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努力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从青岛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开发开放优势与黄岛的区位优势,青岛开发区应努力建成特区式开发区。在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开发区将以特区为榜样,进一步完善特殊的功能,构筑特殊的体制,优化特殊的政策,营造特殊的环境,使开发区与经济特区一样,仍然作为经济性特殊区域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553(1999)04—0005—09

      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产物。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开放工作作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论述,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必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开发区的建设者,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发展的定位和方向,这是事关开发区今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一

      1984年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特区等地之后,明确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党中央、国务院于当年5 月正式决定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并设立了相应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与此后不久设立的沿海开放地带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国沿海地区梯次推进的开放格局。

      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98年底,国家首批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00 多亿元,已开发的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仅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0.002%,而累计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 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10%左右;世界前500名跨国公司约有160家在开发区投资,一些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30—40%都集中在开发区;1998年首批14个开发区共创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完成税收234亿元,出口创汇98亿美元, 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产值达10亿元、创造税收1.1亿元、创汇5000万美元, 每投入1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4000万美元、创造4亿元的工业产值,单位面积的收益率和投入产出比均达到或高于国际上通行的出口加工区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外商投资最集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与此同时,各开发区努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初步形成了既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成为体制新、机制活、效率高的区域,成为实践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理论的“试验田”。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策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开发区大有希望”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发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首批国家级开发区成功实践的示范作用下,由于各地对开发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的力度不够,1992年以后一度出现了“开发区热”,数量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和经济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形象。 再加上1995年开发区进入“第二次创业”以后, 国家为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继对开发区关税、财税政策进行了某些必要调整,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环境受到一定影响。由于以上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在开发区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务院原划定的区域基本开发完毕,经济实力达到一定规模,开发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有的认为国家对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调整后,开发区无优势可言,开发区已等同于或者说可以滑向一般的行政区;有的还认为开发区是靠特殊政策发展起来的,开发区的设立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拉大,按照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原则应予以取消。思想认识不统一,必将带来实践上的偏差,直接制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开发区今后究竟应该向何处发展?路该怎么走?

      一种选择,就是继续局限于原有单纯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开发区创办前期,大都坚持以工业为主、吸收外资为主、拓展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办区方针,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其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空间受到局限。随着开发区招商引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规模日益壮大,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是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的客观需要。二是服务功能受到局限。随着一大批工业项目的落户,大量的外来从业人员入区,要求开发区承担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创造适合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据统计,目前全国首批开发区中已开发的工业区域内每平方公里容纳的劳动力一般为2万人左右, 按照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每平方公里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公共投入就应当达到3—6亿元,这是一般单纯的工业区难以做到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离老市区较远、规模较大、城区配套功能独立性较强的开发区来说,需要在继续抓好工业的同时,十分注重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区域的功能,向现代化、多功能的新城区目标迈进,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