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业板市场建立的意义及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王嘉诚 杨喜月 冯英浚 冯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150036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香港联交所决定于1999年第四季度,建立与现有的证券市场平行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并向内地、港、台三地工商、金融界公告,计划挑选20~30家“极优质”公司作为首批上市公司。本文论述其对香港和内地的影响。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引言

      香港——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著称于世。她拥有世界一流的天然良港,健全的银行体系和法制系统,卓越的交通和通讯设施。是举世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十多年来,香港经济在内地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下,保持了较高增长率,基本完成了从发展中经济向发达经济的转移。香港的人均GDP,从1984年的47517港币(约合6091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204092港币(约合26166美元), 超过了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作为东西方伦理、道德和文化的交汇点和进出口贸易的货物集散地、香港的自由经济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完善。并且有效地支持了其市场机制活跃、快速地向前发展。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其对外贸易绝大部分是免税的。商品、技术、资本、人力进出自由,外国公司在港的分支机构实行国民化待遇。随着80年代中后期内地的对外开放和东南亚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港内人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使香港的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以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香港经济的主流。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73%上升至1995年的83.8%。无疑,服务业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然而,自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以往港英政府奉行的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政策,忽视了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的发展。致使其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泡沫经济现象十分严重。因而,香港经济在此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股市下跌、银根紧缩、失业率攀升、楼市走低、经济负增长的现象。为了振兴香港经济,特区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创业板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香港联交所已决定于1999年第四季度,建立与现有的证券市场平行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或称二板市场。并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制定有关上市规则、管理机构及交易机制工作。为了使创业市场顺利发展,香港联交所向内地、港、台三地的工商、金融界公告,计划挑选20—30家“极优质”公司作为首批上市公司。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对香港和内地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创业板市场建立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稳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金流动自由化大趋势的发展,香港凭借其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度而被国际金融资本所青睐,她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稳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金融中心地位的角逐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近期,与香港经济环境相似,并同时列为亚洲经济四小龙的新加坡,趁香港前段时间为反击国际炒家操控的期、股、汇三市,而收紧证券与期货市场监管的机会,于1998年10月25日由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宣布,再度推出香港指数期货合约, 并且其中很多措施都是为争夺香港资金而设的。如在时间上较香港股市早开15分钟,并晚收15分钟;同时,在按金方面比香港少,如香港每张合约按金8万元, 而新加坡则为2—3万元等。另外,新加坡金融银行服务公会提出在基金管理、债券发行、企业融资等七个领域的改革建设,其目的在于吸引国际基金管理机构,发展本国资本市场。从新加坡的一系列新举措中,不难看出其用心在于争夺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创业板市场是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高速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而设立的,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创业板市场提供了一个满足于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需求的场所,也是风险投资的一个领域。它的设计类似于美国的NASDAQ证券市场,根据美国市场的经验,NASDAQ发展极为迅速。截止到1998年9月底,在NASDAQ 上市场的公司已达5255家,股票市值达2万多亿美元,股票年成交额与成交股数, 已占全美市场的55%以上。它吸引了美国及世界众多企业在此上市,投资机构也纷至沓来。目前,NASDAQ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所以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建立,既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又可以完善金融体系,还能避免与新加坡发生直接冲突,它对巩固和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 随着80年代中后期中国改革开放速度的不断加快,由于内地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价格较香港低廉,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香港的制造业大规模地移往与之相毗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这对于香港的经济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当时港英政府所推行的产业政策,使得香港形成了以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侧重于采用别国的成熟技术,自主开发项目少,科研能力弱,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致使香港的制造业在GDP的比重中,从1985年21.9%降至1996年的7.2%,在短短的11年间,萎缩了三分之二。而与此同时,香港则注重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发展,在GDP的增长中,该行业的比重从1985年的16.3%上涨到1994年的26.8%,10年之中上升了10多百分点,成为香港经济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然而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泡沫经济成分,以金融业为例,1990年香港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GDP的112%,到1993年居然上升到332%,这意味着金融资产的数额是实际经济的3倍。在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下,不但不利于今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会出现大量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出现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必然会使经济泡沫破裂,经济增长大幅度的倒退,甚至出现金融体系崩溃的危险。所以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将是特别行政区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只有现代工业的兴起,才可能成为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而且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内部已呈现技术含量不断增大的趋势,服务业的发展也要依赖科技进步。总之,只有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科技产业,才能使香港适应国际环境,增强其自身经济实力,减少泡沫经济,实现经济实质性的增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