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大分工领域,创新分工协作形式和内容,加速粤港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与香港的劳动分工、生产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分工协作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与目前粤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大大局限了两地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加大力度迅速扩大分工领域,创新分工协作形式和内容。 (一)提高“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建立具有新内涵的“前店后厂”新的分工协作模式 80年代以来,香港制造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某些生产工序转移到内地,主要是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纺织服装、鞋类、钟表、玩具及电子等工艺有8成至9成的生产线内迁。目前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港商兴办的三资企业4万多家,三来一补企业3万多家,职工逾800万人。 它们生产的产品,再输回香港或直销国外。香港则从事工艺设计、信息收集、产品销售。这种分工模式,将过去两地单纯以商品贸易为主的联系方式,变为香港以资金、机器设备或原材料、零部件、信息、销售网络为主,广东以劳动力、土地、厂房、资源进行加工为主的分工协作,形成“前店后厂”的典型分工格局。这种分工格局,使两地各自发挥相对优势,获得比较利益。广东方面,利用这种分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高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加速经济发展。20年来,广东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亿元,增至1998年的793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0.7%, 即使1998年遇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广东由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受冲击也较大,但当年GDP仍维持了10.1%的增长。 这当中“前店后厂”的分工协作,功不可没。据统计,广东省近几年来,每年对加工装配业务工缴费收入超过20亿美元,加工产品出口值超过500亿美元。1998 年在广东省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达71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54.7%, 同年加工贸易出口达583.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77.1%。 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广东不少地方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珠江三角洲就由原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在香港方面,利用这种分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扩大出口;同时也带动香港经济的转型,由制造业中心,转型为制造业服务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人的工资,只有香港的1/10左右,以800万工人计算,仅工资一项港商1 年可节省数千亿港元;加上地租厂房、原材料等的差价,节省的成本就更多了。从上面可见,“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有力地推动两地经济的发展,确实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但是,过去粤港两地“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基本上是低层次、粗放的垂直型分工,并带有短期行为的特点。如果长期停留在这样的分工,既局限了两地经贸关系的扩大,也不利于两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为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工资、地租的优势会逐渐减弱。而更重要的是当前国际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受欢迎,销量不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日益剧烈,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亦大。因此,必须创新“前店后厂”分工协作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分工格局,使之多样化、高级化。 1.要加强对加工装配业务的引导,既要鼓励各地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又要引导其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就是将广东目前所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初级简单加工装配,更新设置,引进新技术,使之向深加工、多工序的方向转变;由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含量多的技术密集型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已有一些“后厂”开始了这种转变。由于它们致力于用世界先进的科技改造企业,不但使企业走出困境,而且得以迅猛发展。在深圳和东莞这两个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已开始形成了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体系。这两个地区加工贸易主要产品已不完全是过去“后厂”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而是有相当部分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产品。但是不能否认,这种转变还非常缓慢,应大力加以催化,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全面开展,加速这个地区“前店后厂”分工的全面转变。 2.香港作为“前店”就应该发挥其资金、信息、技术以至营销技巧的优势,真正建立起面向世界的国际销售体系,并协助“后厂”提高生产技术,创新名牌,共同进行跨国经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3.强化“前店后厂”分工协作向有条件的山区、经济落后地区转移。不能否认过去“前店后厂”这种分工格局,在广东仍是有所作为的。在广东的山区和落后的地区,仍需要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资源建立“后厂”,与香港的“前店”合作,共同发展。 (二)强化两地水平分工,大力发展科技、工艺的分工协作 随着两地经济的发展,必须迅速深入地研究两地工业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调整两地的工业结构,培植两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的生产和出口。第一,双方合作用高新技术改造在广东原有的一些“后厂”及其他国有企业使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型。第二,双方合作,按照各自的特点,加快发展不同品种而又相互衔接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使两地在21世纪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 (三)扩大分工领域,加快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分工协作 粤港两地的分工,目前主要是在第一产业,而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必须加快这两个产业的分工,使分工多元化,以促进两地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农渔业的分工。过去,这些产业的分工不受重视,即使“前店后厂”(前店后场”)的分工也未很好建立和发展。广东这些产业比较落后,但资源丰富,香港资源缺乏,而资金多,加工技术也较好。两地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将广东丰富的资源、充足而低廉劳动力的优势与香港的资金、加工能力、管理经营以及信息的优势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大有可为。香港食品市场上,由于广东具有区位和人缘的优势,香港同胞又大部分是广东人,对广东食品有传统的消费习惯;粤港两地接壤,交通运输便捷,商品朝发夕至,甚至即发即至,成本低廉,加之历史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广东食品在香港市场的销售历来占很大的比重,并逐年有所扩大。但从80年代以来,广东食品在香港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某些水果蔬菜甚至已退出香港市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粤港两地在这方面“前店后厂”的分工协作未能很好发挥作用,不能不是主要原因之一,在粤港两地区域经济发展中,这方面的合作是一个薄弱环节,急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