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中共中央党校“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课题组与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和方向”理论研讨会,于1999年5月21—23 日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部门、中央党校及部分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导、专家、学者1OO 多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同志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定位、如何加快发展及如何深化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有益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发展定位和方向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缔造者和指导者;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产物,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经过15年的发展实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目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新的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将有利于其健康地发展。与会者就此提出了如下几种观点。 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是建设特区式开发区。其内涵是:结合自身实际,以特区为榜样,学习和参照特区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强化特殊功能:要成为国内外经济结合的一个连接点,成为所在城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成为国内外贸易的交汇点,继续成为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要像特区那样,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总要求,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努力构筑一整套更加有利于开放和开发、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企业运作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以机制活力求得发展动力;要争取在机构设置、财政政策、金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以及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方面,享有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特殊政策和所在城区的经济管理权限,总之,要向着开放度更大、体制更新、机制更活、功能更全的国际型、现代化的新城区发展。 2.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是建设外向型现代化工业新城区。确定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未来开发区的作用与角色即功能定位的问题;二是开发区的法律地位即合法性的问题;三是实施开发区功能与法律地位的行政保障即体制、政策及周边环境的问题。开发区要坚持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项目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享有特殊政策的、具有合法地位的外向型现代化的经济区域。 3.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性经济区。开发区要积极参与对世界范围内稀缺资源的争夺和市场分割,参与国内产业结构或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参与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因此,开发区在开发发展方式上要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向机制、体制联动转变;在资本集聚方式上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在投资环境上由重点建设向综合建设转变;在行政管理方式上由事务型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 4.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复合型、功能综合型的外向经济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三区一体”(改革开放的试验区、设施完善的新城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的新城区。 5.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方面再创新优势,建设成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特区型的工业新区。 二、关于加快发展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总量,将决定其特殊功能定位的实现,更好地发挥其对外开放“窗口”、体制改革“实验田”、地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发区必须加快发展,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会者指出,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培育以外向型、高科技、大项目为重点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产业体系。要下大力气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要大力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要积极引进兴办具有较强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项目,搞好产业升级。 二是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坚持对外、对内开放并举的方针,培植和壮大利用外资的中方载体;坚持引进外资与内资相结合,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扩大出口为主并与开拓国内市场相结合。 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交通、旅游、房地产、咨询等第三产业,以适应完善特区式现代化新城区功能的需要。关键是要按照市场规律加快构建起功能齐全、机制健全、法制保证、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开放度高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机制对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功能。 四是在企业制度和人才制度的创新方面发挥先导作用。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努力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为之创造一个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要积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努力聚集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