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知识经济迅猛而来,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抓住世纪之交机遇。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政府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长沙高新区)10年的发展及其形成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世纪之交高新区应该是探索知识经济的先行者。 一、高新区具备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 长沙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在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号召下,伴随着国家火炬计划的实施已经走过10年历程。在综合改革、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园区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显示度越来越高,对省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到1997年底,长沙高新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0亿元,技工贸收入163亿元,实现利税28.3亿元,上交国家税收9.8亿元,出口创汇1.1亿美元。工业总产值、技工贸收入、利税、出口创汇等连续六年以年均翻番速度增长。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技工贸收入78亿元,实现利税13.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5.06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57倍、78倍、 83 倍和125倍;出口创汇由1991年的1.6万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5940万美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由1991年的0.74%上升到1997年的16.8%;在全省五个高新区经济总量中长沙占60%以上; 在1997年全国52个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中,长沙总产值排第18位、上交税金居第8位,已经成为省市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源。 二是以火炬计划项目为龙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长沙高新区先后开发高新技术项目700多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6项, 省级火炬计划项目93项。这些项目相当一部分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着力培育了远大V型直燃式溴化锂冷温水机、海利的残杀威原药、 银河的微型出纳机和智能点钞机、中联的混凝土输送泵、湘计算机的CW系列显示终端、创智的电信网综合网监控系统、长海的未来教育视听系统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初步形成了以乐金曙光、湘计算机、创智集团、斯伦贝谢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远大、中联、三一等为龙头的机电一体化产业群;以袁隆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珠海金沙等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群和以海利化工、 亚大高分子等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群。 1997年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占高新区总产值的40%、30%、12 %和9%。它们代表着今后省市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先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是企业规模化程度高,孕育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新的生力军。长沙高新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80多家。1997 年产值和收入过亿元、过十亿元的企业有15家,过千万元的有39家,这些企业的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95%以上。创办三资企业126家,累计投资总额3.9亿美元,合同引进外资2.64亿美元,到位外资2.3亿美元,到位率为87%, 居全省之首,已经崭露出外向型经济优势。在1997年度长沙市政府表彰的6家利税过5000万元企业中,高新区占5家;10家外商投资先进企业中占7家;湖南省十强高新技术企业中,长沙高新区占8家。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不仅在国内同种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且在国外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高新区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为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高新技术既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驱动器,也是构筑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10年来,长沙高新区显示出来的优势效应,说明它是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一是以高新项目为灵魂的带动效应。长沙高新区注重发挥高新技术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形成以企业为开发主体、以高校院所为技术后盾的科技成果转化运作模式。将现代科学与技术相融合催生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构筑“新型行业”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在高新区的迅速崛起就充分说明了科技知识转化和带动的巨大优势。 二是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裂变效应。知识经济将信息作为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它可以将各种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和智慧,成为现代的智力工具。长沙高新区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运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逐渐改变企业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制造技术从手工制造阶段、机械化阶段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并朝着信息化制造阶段发展。 三是以人才智力为资本的聚集效应。长沙高新区经过10年发展,人才知识密集度越来越高。在2.4万余名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3 %,高中级职称人员占20%,其中留学归国的32人,博士硕士生550 多人,知识阶层成为园区人才结构的主体。从劳动力结构来看,参与科研开发和经营管理、从事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直接进行生产活动的人员,分别占员工总数的23.4%、34.4%和42.2%,白领阶层逐渐超过蓝领阶层。企业的管理重点也由过去以生产环节为主转移到以研究与开发、销售以及员工培训为主。知识价值的创造者逐渐变成既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又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