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

作 者:
卢荻 

作者简介:
卢荻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处长,副研究员地址:广州市黄华路4号 邮编:510053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第一阶段,从1978年春至1980年8月, 这是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酝酿、探索和决策的阶段

      1978年春夏间,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为扭转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困难,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路子。他和党中央先后派出3 个代表团和考察组,赴日本、港澳和西欧5国访问和考察, 决心打破闭关自守或半自守的状态,实行对外开放。出访前,邓小平对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人作了具体布置;出访后,他听取了谷牧的汇报,并以其战略家的头脑和目光,作出决策:一是引进这件事要做;二是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三是要尽快争取时间。邓小平还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今后8 年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的规划要点》时,对如何发展外贸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这年7月至9月间,国务院召开务虚会,重点研究加快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速度问题。会议强调放手利用外国的资金,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最后,党中央和邓小平郑重确立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与此同时,中央和邓小平要求广东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切实搞好宝安、珠海两个边防县的建设,从港澳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原料,搞加工装配业务,扩大外贸出口工作。为此,广东省于同年6 月下旬提出关于搞好宝安、珠海边防县建设和外贸出口的意见。随后着手筹建大规模出口基地,并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珠海县改为珠海市,得到了国务院的同意和批准。

      这年10月,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还同意国家交通部《关于利用香港招商局的请示报告》。据此,交通部和广东省商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加工出口区。

      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负责人习仲勋提出, 希望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块地方,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投资的场所,按照国际惯例,创办贸易合作区。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央和邓小平的赞同和支持。究竟是办贸易合作区,还是办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经过深思熟虑的邓小平明确地说,还是叫特区好,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以“杀”字来形容试办特区,令人振聋发聩。这一方面显示邓小平这个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豪情气概,另一方面也显示试办特区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只有前仆后继,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把特区办好。

      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 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党中央和邓小平作出这项战略决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外开放理论的正确理解的结果。

      首先,邓小平研究了中国国情,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同时,邓小平还以“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作为历史依据,倡议创办新时期特区。尽管这两种特区在性质、地位和作用迥然不同,但其仍有共同之处,就是在中国土地上划出一块或几块地方,进行某种尝试,通权达变,实现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其次,邓小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大胆借鉴海外成功的经验。邓小平以其非凡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从海外设立特区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并吸纳广东省提出的富有新意的建议,果断地作出在中国沿海地区创办4个经济特区的决策, 而且把它作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实验。其后,又接受广东省的提议,把“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邓小平说:“我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这一称谓的确定,明确地规定了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阶段,从1980年8月到1988年4月,这是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形成的阶段

      (一)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

      在开始那几年,海内外人士对试办特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 长期闭关锁国和“左”的思想影响,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对试办经济特区这一伟大创举,疑虑很多,阻力很大,多有非议之词。有人说“特区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香港市场上的‘水货之源’”,“走私的主要通道”,甚至比拟为“旧中国上海的‘租界’”。有一段时间,海内外更有人异口同声地说试办特区“失败了”。当年分管特区工作的谷牧,后来曾感慨万分地说:“特别是1982年上半年,很有些‘秋风萧瑟’的味道。”1987年6月12日, 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时也说:“当时我们党内还有人采取怀疑的态度,香港舆论界不管是反对我们的还是赞成我们的,也都有人持怀疑态度,不相信我们是正确的。”那时,经济特区困难重重,步履艰难,是在“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中过来的。

      党中央和邓小平对经济特区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正当特区艰苦行进、遇到很大压力的时候,1984年春,邓小平亲自出马,进行第一次南巡,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他说,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现在来看看办得怎样了。他分别为3 个特区作了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些更快些”。充分肯定了兴办特区的决策和实践,并对其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回京后又作了重要谈话,给特区建设以决定性的支持,对办好特区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