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发区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国华 湖南师范大学 国土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唐承丽(1964—) 女 湖南浏阳人 湖南师范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国土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目前我国开发区数量过多,占地规模失控,技术层次低,经济效益欠佳。要理顺开发区与边缘区的关系,实现区域联动;要强化开发区对边缘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提高边缘区的承载能力,发挥边缘区对开发区建设的支持作用。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3.7③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1999)02-0047-04

      从1984年我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至今,全国已建立起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开发区千余个,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高新区)53个,保税区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4个,旅游度假区12个。从分布区位来看,我国开发区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区。以湖南省为例,全省有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62个,其中49个位于城市边缘区,占开发区总数的79%。开发区与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我国开发区与城市边缘区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集聚——扩散”、“支持——带动”是开发区与城市边缘区动态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基本模式。位于边缘区的开发区首先是城市扩散的结果,但其发展离不开边缘区乃至更大范围农村地区的集聚支持。开发区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通过扩散作用推动边缘区的进化发展。

      一方面,开发区依靠优越的城市边缘区区位,按照其开发功能,将技术先进、关联性强、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有机地集聚到开发区。边缘区不仅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而且还为开发区提供农副产品,是开发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资源供应基地。边缘区的乡镇工业小区往往还成为开发区的工业配套区。另外,随着边缘区人口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边缘区还是开发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边缘区是开发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区的建设离不开边缘区的强有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集聚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边缘区的强力支持,开发区实力逐渐增强并走向成熟,成为城市和边缘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代表着开发区发展方向的推动型产业或产业群不断通过其前、后、侧向经济联系,将开发区的资金、人才等要素向边缘区转移,将信息、技术等要素向边缘区辐射,促进和带动边缘区发展。这种促进和带动作用即扩散作用在开发区建设的初创阶段表现不十分明显,而一旦其步入成熟期则表现十分突出,既表现在边缘区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边缘区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上,其作用大小是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的。当然,开发区对边缘区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有的开发区或由于摊子铺得过大,或由于项目选择不当,经济效益低下,未进入成熟期即处于衰退状况,所谓开而不发的开发区。这类开发区对边缘区的影响则是负面的。如乱占边缘区的土地资源,降低边缘区的农副产品产量,严重影响边缘区的经济发展。

      开发区与边缘区的协调发展要求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为引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城市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更好地利用“增长点”产生的扩散效应,实现增长点(开发区)与周边地区(边缘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我国开发区建设在城市边缘区发展中的作用

      (一)开发区日益成为边缘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一批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企业集聚开发区,开发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开发区实力不断增强,这就为边缘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增长点”。以曾多次包揽全国开发区十多项经济指标第一的天津经济开发区为例,1996年工业产值突破430亿元, 年创利税近80亿元,年吸引外资18亿美元,年出口创汇14亿美元,开发区形成了以电子、机械、食品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四大产业群,吸引了一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前来安营扎寨。随着自身实力不断壮大,为了延伸开发区日益增长的开发项目,开发区分别与天津汉沽区、西青区、武清县等地合作,在开发区外建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沽化学工业园、西青微电子工业区、逸仙科学工业园和保泰工业园,取得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开发区还通过多条交通干线与广大腹地相联,辐射扇面已扩展到华北和西北。

      (二)开发区是边缘区迎接知识经济的重要基地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既不是传统的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工业化的艰难过程,中国经济距知识经济尚有很大差距,在全国范围整体采用技术跨越、“全面推进”的战略来发展知识经济是不现实的。

      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差距,党中央、国务院于1988年决定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火炬”计划。作为“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90年代初兴办的53个国家高新区获得快速的成长。1997年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338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109亿元,利税总额达349.9亿元,出口创汇64.8亿美元。7年间上述四项经济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3.2%、88.6%、73.1%和81.8%,高新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4倍多,达23万元/人·年。 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从1991年的7家增加到目前的530家。1997年高新区内企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明显集中于自有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技术创新功能和支撑服务体系,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的重要基地。目前许多地区都在着手制订知识经济发展战略,而战略的一个重要侧面即是充分发挥现有开发区的基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其创新发展能力。顺应知识经济潮流的开发区发展必将进一步带动边缘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带动边缘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