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常把外来资本区分为华侨投资(华侨资本)和外国人投资(外国人资本),合称侨外资。所谓“华侨”,虽然条例曾规定是指具有中国国籍而侨居中国领域以外的人,但实际执行上并不太拘泥于国籍,凡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包括港澳同胞)都视为华侨,而非华人即属外国人。本文所称的“日本资本”指的是日本人的资本而不包括日本华侨的资本。 一、日资对台湾直接投资的历史回顾 台湾之有外资导入,始于日据时期。尤其是3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实行对外侵略和扩张政策,由于扩张军备的需要,日本殖民者开始在台湾投资水泥、化学品、纸浆、纸张、肥料、炼油、冶金等工业。虽然那时在台湾投资的日资被界定为民间资本,但作为日本殖民政策的一环,完全受到关税保护及补贴的鼓励,而且在1924年以前,日本殖民者规定台湾所有合资公司必须有日本人加入;此后,殖民地当局又实行选择性管制及许可证制度,几乎排除了非日资企业的设立。因此整个日据时期流入台湾的外资基本上都为日资。 战后台湾引进外资始于50年代初。从1952年至1997年的45年间,台湾引进侨外资的过程及日资的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第一个发展时期(1952—1965年) 1952年,台湾与美国签订了“美台投资保证备忘协定”,旨在导入美国民间资本。同年9月, 为吸引从大陆流入港澳的资本而制订了“鼓励华侨及旅居港澳人士来台举办生产事业办法”,10月又制订了“自备外汇输入物资来台举办生产事业办法”。因而最早进入台湾的外资就是侨资和美资。当年进入台湾的外资除1件为美资外,其余均为侨资, 不过总数仅有5件,金额合计只有100万余美元。 50年代初的日本刚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尚未具备对外经济扩张的实力,因而对台投资极其有限。至50年代中期,日本的商业资本开始对外输出,日本商社为建立海外情报网和购销据点,确保其原料供应和开辟海外市场而开始对外投资。最早到台湾经营的生产性企业是制药业。这些日资企业从日本运来半成品,在台湾进行简单包装,再就地销售。至1965年,台湾已有700余家这样的制药厂。而且,从60年代初开始, 日本的商社便协助本国大机电公司开辟台湾市场,最早进入台湾的日本大机电公司是松下,该公司于1962年在台湾设立“台湾松下电器公司”,接着有三洋、东芝、日立等相继到台湾投资设厂。正是由于大机电公司的投资,使日资对台投资迅速增长,1961—1965年总数达41件、817.1万美元,占同期外国人资本对台投资总额的12.2%。 (二)第二个发展时期(1966—1980年) 这个时期是台湾引进侨外资的高速发展期,主要原因是60年代台湾出口工业的扩张,带动了岛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岛内资金供应更为充裕,投资能力大为增强;而且经过长期的普及教育,技术力量与高级人才也逐渐充裕起来,显示台湾已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初步条件。为了解决经济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台湾当局开始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措施,包括制订和修订各项投资法规,尤其是1965年1 月公布“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和设立高雄加工出口区,使外国私人资本对台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据统计,在1966—1970年间,该区吸引的外资就占同期全台利用外资的23%。1966—1985年外国资本对台直接投资达1600件,投资额38.93亿美元,分别比1953—1965年增长12倍和41倍, 是台湾外资增长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日本资本对台直接投资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带有爆发性,可以说是日资对台投资的高潮,原因除以上所述外,还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不足,引起工资上涨、地价昂贵,设厂困难和国内投资市场狭小,使许多厂商不得不到海外寻求出路;而且,由于日本政府采取对外投资自由化的政策,使对外投资受到鼓励。台湾因地理位置靠近,而且正值台当局设置高雄加工出口区,迎合了日本私人资本利用廉价劳动力建立加工装配基地向美国市场扩张的需要,因而许多企业蜂拥而至,掀起对台投资高潮。据统计,1966—1970 年日资对台投资增加333件,等于1953—1965年的6.28倍;1966—1985年投资额共达11.12 亿美元,占外国人投资比重升至28.8%,年均增长23.6%,比美国资本年均增长率(12.6%)高一倍。 (三)第三个发展时期(1981—1987年) 从70年代下半期起,由于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欧美各国造成极大威胁,美国和西欧纷纷设置贸易壁垒限制日本产品。到80年代,国际垄断资本加紧调整对外投资策略,因而在外国资本对台投资的第三个时期,美欧资本对台投资策略更具扩张性,更加重视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以抵制日本的经济扩张。据统计,1981—1985年西欧资本对台投资年增47.3%,高居外国资本年增率之首,而美国资本年增长率也从1966—1980年的8.79%增至1981—1985年的24.76%。 这个时期日资为突破欧美各国对日贸易限制,确保其对欧美市场占有率,对外投资重点转向欧美各地,因而虽然对台投资额仍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相对降低,1981—1985年间对台投资增长率降至11.03%。 但台湾日资企业在外销金额、营所税及提拨研究经费方面,仍列在台湾外资企业之首。尤其是1985年台湾当局改变限定汽车自制率和禁止外资经营商业两项规定,日本以占领台湾汽车和百货市场为目标的直接投资大量增加。同年9月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台币随美元贬值, 日本电器公司纷纷利用台币低汇价扩大对台投资,制造零部件回销日本。例如丰田汽车公司除自己投资在台设立零件厂外,1986年要求该系统的约50家主要零部件企业到台投资设厂,其中日本电装公司于1987年2 月与台合资组成台湾日本电装公司,生产汽车空调和汽车用电器产品;荒川车体工业公司和丰田合成公司也分别与台湾本地资本合资设厂生产汽车用沙发座和树脂零部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