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过特区政府与国际炒家的几番较量,香港经济经受住了金融风暴的考验,稳定了股市、楼市、人心,但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为何香港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都程度不同地遭受冲击,国际炒家敢于乘“虚”而入的薄弱环节是什么?香港经济如何才能维持发展后劲等等。可见,这是一个“过去未来共斟酌”的课题。 香港经济不振的原因有二,一是“泡沫经济”后遗症积重难返;二是产业与金融结构的“老化”。换言之,香港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它带有两个非短期对策所能奏效的特征:(1)“高不成”,即指产业、贸易、金融、服务业升级尚未到位,传统的比较优势渐趋弱化。(2)“低不就”,即指作为泡沫经济后遗症的高楼价、高地价、高物价、高工资,居高不下,从总体上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的金融动荡发生于经济转型过程之中,所以,欲维持香港经济长治久安、活力不衰,就需针对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段情”,建立一个具跨世纪效应的主导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高低失衡的困境,以新的思路,规划香港经济的未来。可以说,香港经济进入了一个强制性的战略选择期,逆境中悟出新认识,透过这场金融风暴,重视经济转型阶段所存在的发展瓶颈,并在股、汇、楼市稳中趋升后,对传统的产业与金融结构提出高度化计划。 二 香港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局面被衰退所替代,其外因是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内因则是维系香港繁荣的制造业、金融业、地产、股市一蹶不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几大支柱产业损失惨重,房地产价值下跌40%,股市贬值50%。国际竞争力也因经营成本高而处于劣势。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排序结果看,香港有三项指标(本地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研开发)呈下降趋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亚洲金融风暴的来袭,使香港产业与金融结构调整提前到来,并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 思考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现存弱点。那么新产业支柱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第一,发挥已有的强项。即有效的金融体系,完善的货币制度,灵活的市场运作,将继续是香港经济保持繁荣的基础,今后只能强化,不应削弱。第二,使之从“旧三高”(高地价、高物价、高工资)转为“新三高”(高效率、高附加价值、高创汇)。第三,有助于扩大就业,以缓解就业压力。第四,有助于港粤两地产业构成极具竞争力的组合,在“两制”前提下,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经济纵横联合。 由此可见,转型后的香港经济应是一个兼具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工业经济等各种优势的多元经济。同时在转型过程中,又必须保持楼市、股市稳定,并能缓和就业压力。能同时达到上述标准者,似可经由如下方式实现: (一)服务业的“硬件化”,即在服务业引进各种先进设备,替代部分劳动力,同时在该行业中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部门,推动服务业更上一层楼,使之能相应减少总服务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进而使占区内的总值80%以上的这一支柱产业具有崭新的科技内涵。 (二)制造业的“软件化”,制造业既指占区内总产值10%的香港产业,亦可泛指已北上的制造业。“软件化”是指用高新技术,添置新机械或电脑化新设备改造传统生产工艺,使这渐从大批量,少品种的“重厚长大”型生产体制,转为小批量、多品种的“轻薄短小”型,建立知识或信息密集型工业。 (三)产业与金融优势的组合。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大量事实证明,高科技产业是抵御金融危机能力最强的产业,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又与金融政策息息相关。为此,港府可研讨有益厂商筹资的创业第二市场,这样既能支持香港成为区域高科技工业中心,又能为金融注入新的活力,拓宽金融业的外延。 (四)旧新支柱产业的共存。产业与金融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新增长点,主要增长点的平衡与结合,近期内应维持房地产业繁荣,利用楼市稳定来促进金融发展,进而稳定民心。 三 香港的经济转型,为两地经济合作带来了新思路,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因为,香港回归后,其作为内地外联“窗口”的作用在弱化,港商在内地的投资竞争不过外国跨国公司,两地“前店后厂”的合作方式也不适应发展知识经济的要求。对广东来讲,“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也已充分发挥,这就提出了如何调整思路的问题。 从香港来看,对内地的庞大投资化解了投资风险,这是港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相对较轻的原因这一。金融工商界近中期迫切需要得到支持,希望更大程度融入内地经济,使经济尽快摆脱危机,寻找新的增长点为发展基础。可以说,港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在“一国”之下求发展。 从内地,特别是广东来看,也在寻求一个能深化粤港合作的互补互利策略,希望能将香港金融与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扩展产业北移领域,进行科研接轨工作,最终使香港成为内地向海外延伸之门户,并能获得新政策优惠,如先对香港企业开放部分金融与信息产业市场等,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从长远发展考虑,今后两地合作应改变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把重点放在以金融、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服务业方面。首先,内地金融服务市场蕴藏巨大增长能量。在金融危机阴影挥之不去的情况下,内地的金融存量将对扩大香港总体资金流量,减弱日欧资本退出香港带来的空缺,缓解香港承受的压力上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从报刊反映的香港工商界舆论看,有的希望内地金融机构考虑对内地港资企业提供融资方便,以利其盘活资金;有的希望内地应更多地参与香港的债务市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