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一年之久的亚洲金融风暴,至今仍没有结束的迹象,香港经济素以银行体制健全、金融监管严格,外汇和财政储备丰富著称,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也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香港经济进入艰难的调整期。我们认为,在香港政府被迫应付国际炒家短期决战后,香港亟需考虑转型的持久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提出“第二次北进”的策略,是基于对当前香港经济形势的判断。 1、香港经济在金融风暴吹袭下进入了最艰难的调整期。 自从1997年7月发生亚洲金融风暴以来,外围经济环境持续恶化, 日元汇率反复波动,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到欧洲和美洲。亚洲金融风暴的涟漪效应已经扩散到先进经济体系和若干新兴市场,如继续恶化有可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香港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一段时期以来,香港已出现股市、楼市大幅下调,私人资产大幅缩水,银行信贷紧缩,外资撤资,1998年,政府公布的第二季度香港经济再度负增长为-5%,表明香港经济进入衰退期,并预测全年负增长将达到4%, 这是自有纪录以来出现的首次全年经济负增长。经济泡沫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加速消化。香港经济在金融风暴中进入深度的调整。经济转型问题是香港经济本身提出来的。 2、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的局限日益暴露。以贸易、金融、地产、 旅游为四大支柱的香港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极大的打击。香港恒生指数从1997年16000点至1998年8月在日元对美元大幅下跌的刺激下,曾跌至6500点左右,最近在港府大举入市的情况下,虽重上8000点,但影响港股的基本因素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楼市写字楼、住宅楼普遍下调4—5成。旅游业到第一季度下降24.9%,直到7 月份才有复苏迹象。香港100种恒生指数成份股中没有一只是工业股。与此相反, 一些名不见传的工业股在金融风暴中都表现出比地产、金融股要强的抗跌能力。这种流动性、变现性极强的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加大了金融风暴的震荡力和破坏力,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如何在保持服务业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高科技高增值工业,形成对服务业强有力的稳固的支持基础,克服香港结构性脆弱症。 3、“4+1”尚未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基于结构性调整的考虑,根据田长霖先生的建议,香港未来的目标应该是在已经建立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四大中心基础上再加一个中心,即“创新科技中心”。这是宏伟的设想,而且也是香港经济转型的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个“4+1”的目标,香港受到人才、项目、 土地等多方面限制。 4、通常人们将香港经济的转型归结为产业结构调整。 如从服务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调整,我们认为,香港经济转型既涉及到产业结构的重组,也涉及到产业的空间布局,香港经济既有一个从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向“4+1”转型的问题, 更有一个如何将香港高科技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和产业基地的拓展问题。 5、城邦经济的局限也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缺乏发展空间。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香港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城邦经济,缺乏与城邦相协调配套的经济腹地。同质的经济腹地的匮乏,必然驱动它寻找异质的经济腹地,也就是去寻找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经济体系中的经济腹地。因此,它必然要北进扩展其经济发展空间,才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疏理一下思路,可以说:金融风暴对香港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提出了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也打破了长期以来香港只能发展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的神话。因此如何促进从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向在服务型经济基础上推进高科技高增值工业的转型,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但是,城邦经济本身的局限使发展高科技增值工业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因此,“第二次北进”,就无疑成为香港经济转型的一个策略选择。 二、第二次北进的内涵、特点和难点 “第二次北进”是相对于“第一次北进”而言的。80年代初,随着内地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香港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北进向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梯度转移,从而开始了香港的资金、技术、市场、设备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土地的结合,形成“前店后厂”和“两头在外”模型。到目前为止,珠江三角洲地区现有港资企业达8万多家,吸纳内地劳动力500多万人,香港从内地进口的货物中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外发加工的货值占75%左右。正是由于“第一次北进”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较好的组合和最合理的资源配置,香港才顺利完成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型和过渡,开始了香港服务业的黄金时代。 “第二次北进”的内涵就是指香港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推动,通过拓展新界北区、开放经济边界,北进与深圳共筑新的增长极,开发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同时促进香港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北进和延伸,使服务业成为与高科技产业相协调并为之服务的产业,使香港成为高科技产业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产品销售中心,而在港深交界地区和深圳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高科技产业科研—中试—开发—生产基地,共同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