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一是以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为突破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二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以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三是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标志,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鲜明主题,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主要内容,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显著特征的思想解放。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都先后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载入史册。在思想解放的总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创立、成型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第一次思想解放相伴而生、与第二次思想解放并肩前行、与第三次思想解放共同跨越。 一、经济特区与第一次思想解放相伴而生 经济特区与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相伴而生,是第一次思想解放的丰硕成果之一。思想解放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形成经济特区的新模式。 (一)思想解放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及这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重新确立,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开放,这早已被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的强国富民之路,为探讨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当时对外开放的新思路,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最大的政策”(邓小平语),不开放就没有前途;二是中国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它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1)明确性。对外开放的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要摆脱闭关锁国造成的困境,走上现代化的道路。(2)总体性。 当时的对外开放,还没有具体的步骤、具体的模式,是粗线条的,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个基本国策。(3)广泛性。 它既体现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广泛性,又体现在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的广泛性。这是得民心、顺潮流的对外开放。(4)赶超性。处于封闭状况下的对外开放, 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赶超意识,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 (二)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形成经济特区的新模式 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第一,思维新。过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总要查阅一下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似乎只有在经典著作中找依据,才觉得名正言顺,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这种思维的突出表现。试办经济特区,是一种改革开放的新思维,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一大创举,它开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天地。第二,政策新。经济特区实行一系列不同于过去任何地区、任何时期的新政策,集中体现了新模式的含义。如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在税收、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比一般地区享有很多的自主权等,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路子新。对外开放的路子不外是“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前者是过去几十年中对外开放走的常规路,这条路是必要的,还须坚持走下去。创办经济特区走的则是一条吸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新路子,它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经济特区与第二次思想解放并肩前行 在第一次思想解放及其实践的基础上,经济特区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并肩前行,其主要表现在:经济特区与全方位开放并肩前行;与体制创新并肩前行;与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并肩前行。 (一)经济特区与全方位开放并肩前行 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并非矛盾,完全可以并肩前行,首先,创办经济特区,是打开窗口看世界,让世界通过窗口看中国;全方位开放是打开国门走出去,打开国门迎接天下朋友。其次,经济特区主要是通过特殊政策实行最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它是集中举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并以外资为主的特殊地区,因而也是同世界经济联系最密切、外向度最大的地区;而所谓全方位开放,是指对全世界各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因而更具有广泛性。再次,经济特区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提供经验,提供对外来的技术、信息、科学管理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的经验;全方位开放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再到内地这种梯度开放的必然结果,在提高开放度的同时努力扩大开放面,多形式、多渠道地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天下之长,补我之短。 (二)经济特区与体制创新并肩前行 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以市场调节为主,既是对原有体制框架的否定,又是对原有计划经济的扬弃,给人以全新的气息、全新的感觉。党的十四大庄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示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实质内容。从计划调节为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饱含着经济特区艰辛探索的汗水,是对经济特区勇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对全国、尤其是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看,“优惠”是经济特区创立之初实行特殊政策的核心。这种政策优势在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下有所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和法制优势的创新,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实在地说,政策优势相对于体制优势来看,是一种不具备很大发展后劲的优势,体制优势才是真正具有发展后劲的优势。 (三)经济特区与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并肩前行 80年代,我国经济特区筚路蓝缕,努力拼搏,创造了以深圳特区为典型的“特区速度”。 然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速度型和效益型相统一的模式。速度并不涵盖效益的内涵,但效益可包含着速度的规定性。与速度型相结合的效益型,是一种高投入、低耗费、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路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抓住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机遇,党和国家领导层审时度势,适时提出要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转变”。前者着重于体制创新,后者着重于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两转变”或“两种创新”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