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代沟——一个用来表示代际差异的并非十分精确但却非常形象、颇为流行的字眼。在国内,自80年代传入的代沟观点为研究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代际互动提供了一种视角以来,近十年(1989—1998)国内有关代际互动的探讨,涌现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深度的论文,如《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代沟还是代差》、《代际冲突和独生子女的一代》、《文化儒化及代沟》等,它们主要研究了我国目前代际互动状况及其主导特征,集中探讨了五代人中的后三代之间的关系,并以具体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对待代沟的态度和处理好代际关系的方法。 二、内容分析与结论 虽然国内学者对于代沟的存在程度有异议,但对于“代”的基本涵义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代”是一定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群,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以此为依据将目前已获取法律认可的社会正式成员资格的中国社会人口分为五代,并集中讨论了第二代与第三代的关系及第四代与第五代的关系,和其中存在的代沟表现: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变异,导致代与代之间存在差异。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一代,与我们通常的感觉不一样,并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杨东平,1997)。 一些学者如周怡等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描述了代沟的特征:①肯定的社会价值与对代沟现象持理解、认可态度有正相关关系;②年龄差距越大,文化程度相距越远,代沟现象越明显;③代沟主体的非对称性;④中庸的民族性格对中国的代沟现象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⑤社会中不同代人之间的代沟现象与个体人格转型中的边际现象相交织;⑥在不同代人的对立中,青年一代开始在文化方面占优势,具体表现为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 而从宏观角度,有的学者根据代际互动主体范式的不同,从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认为未成年代与成年代及老年代之间的代际互动有下列特性:①性质上的非根本性;②量上的适度性;③主体的非对称性;④评价上的相互认可性;⑤功效上的动力性。并指出当代中国出现的并非普遍的代沟,而是相倚性代差(葛道顺,1994)。 周怡则从价值观念角度将代沟分为拥有性代沟与选择性代沟,有新意地把不同代间的“差异、隔阂和冲突”囊括为代沟,认为从代差到代隔阂再到代冲突,其间代际关系的亲疏程度由亲至疏是依次递增的。 在对中国具体的社会人口进行划分,并描述各代差异;以及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代沟特征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代沟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学原因,也是必不可少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代沟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加速在代际关系上的必然反映;②从社会化的角度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社会化的内容、方式与机构上的差异,也是现代社会代沟现象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③从利益角度来看,代沟反映了代际之间利益的差异和冲突;④代沟的存在还有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 此外,部分学者以个案为代表,如上海、河南开封县西村等,论述了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主要是两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出了除“分家”这种传统方式外的其他解决代际矛盾的办法;另有学者均从“逆反哺模式”出发分别探讨了家庭养育关系与文化儒化问题。 虽然研究的角度、方式、侧重不同,但他们研究的结果却具有一致性:①代沟现象客观存在;②代沟现象得到了不同代人的认可和理解;③对代沟现象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④虽然差异存在,但各代人适应、认可和理解代沟的程度较强,一代人具有一代人的特色。此外,各学者之间对代沟的研究也有不同之处:对代际差异的程度的认识有分歧;对代沟与代差的理解有不同意见;对代沟存在的意义评价有偏差,有的认为代际差异促进社会发展,有的则主张将代际差异限制在可调控范围内。 三、总结与评价 “代”作为一种生物现象将伴随人类永久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代沟也将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我们对其表现形态、存在原因与如何跨越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年来学者们对代际关系的认识已由片面走向深入,从盲从西方理论到充分认识中国实际,不再恐惧代沟的存在;承认代沟的客观现实,而且认为代际冲突是可调和的,只要处理得当将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级相关分析、卡方检定、集束系统随机抽样、目标抽样等社会学中的实证方法及人类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对代际关系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探讨促进了对代沟更进一步的深入的认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代际关系,但忽视了农村中的代际关系,虽然城乡代际关系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相同的,但共性与个性是不可等同的;况且也不能单纯以城市中存在的情况推及总体去抹杀农村社会生活特点。农村代际关系问题,值得后来的学者们不断加强研究。 此外,相当一部分学者仅停留在对代沟的表面现象研究上,缺乏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他们虽然论述了代沟的特征,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却极少提出有见地的解决措施。如代沟的跨越需要代与代之间的理解,但究竟应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才能使代沟的正面效应发挥出来,并控制其负面效应,这也需要深入研究。 代际理论主要是借鉴西方学术思想,尚还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致力于代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在这个领域中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