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少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指出计算机网络给人类带来新的益处时,也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具有新的特征,因此,必须加以充分重视。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对人类有着重大影响的传统三大媒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以与三大媒体相抗衡,因此人们称网络为“第四媒体”。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998年6月30日,我国网上用户已达117.5万,比年初的67万净增50.5万,增幅为75%,上网计算机54.2万,比年初增长64%。(注:《社会》1999年第1期。)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购物、阅读新闻、 交友等,网络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也越来越亲近这个新生的伙伴。然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网络犯罪、网络侵略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更让人关注的是,青少年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极大的使用群体,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一、计算机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各种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计算机网络和传统三大媒体有着极大的区别,它的传播和表现形式都是全新的。物理意义上的传输变成了“BIT”(比特, 指电脑中的数位)的传输,相隔几千里远的两地间的传输只是瞬间的事。传统的信息媒介是基于印刷品或胶片等物理意义的概念,信息要受到载体的物理性质的限制,如一本书贮存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而计算机网络则把全球信息一网打尽。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此时不过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注:《社会》1999年第1期。 )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可怕的是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由于网络传播成本越来越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快速,一些人出于不良的目的将信息垃圾发送到他人的信箱里。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注:杨茂东,《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年。)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即传者将信息主动推给(PUSH)受众,受众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政府易于控制青少年与色情东西的接触。而网络传播则将这种单向传播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他们可以主动地拉取(PULL)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计算机网络上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国际互联网。许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这类色情杂志,因此怀有一种“窥淫”心理,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青少年找到网址就能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如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博物馆是一个著名的博物馆,它在电脑网络上开设了一个网址,一周的访问者不到30万人次,而《花花公子》的网址一周的访问者达到470万人次,是前者的17倍, 其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杨茂东,《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年。)

      二、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其对人类文化最深刻、最内在的影响恐怕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书刊造就了书刊人的思维模式: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发达。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媒介则造就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模式: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注:《现代传播》,1998年第2期。 )网络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象化必然会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观念,计算机网络、电视等电子传媒在现代社会共同营造了一种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这种文化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深度模式,“在体载上,产生出一种距离的销蚀(eclipse of distance)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审美距离一旦销蚀,思考回味也没了余地,观众被投入经验的覆盖之下”。(注: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是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青少年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青少年对知识的正常吸收。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据1995年一项对九省市、自治区4845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只有2%。(注:杨茂东,《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年。)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

      另外,经常和网络接触的青少年得到的信息量之大和占有的知识面之宽,就整体而言,是过去书刊人所不能相比的。可是,知识面宽,如果不加训练或梳理,往往是零散和不系统的,欣赏能力可能会普遍得到提高,但眼高手低的现象比书刊人却严重得多。要避免这些不足,一是靠学校的系统教育,二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但要完全消除网络信息潮给青少年造成的知识紊乱现象仍是困难的,毕竟人的大脑信息承载量及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面对信息爆炸,许多青少年患有现代精神病“信息焦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