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化与大学生社团结构与功能的调整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伟雄 华南师范大学团委(510631)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对青年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应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提高现代能力,大力培养现代素质,塑造新型现代人格,以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要。对大学生社团现状的分析表明,大学生社团的构成类型、活动方式与活动范围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青年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必须进行大学生社团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字号: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青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致使青年社会化过程在内容、方式和实际程度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受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予以更加切实的关注。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对青年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出发,探讨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基本作用,以及青年社会化对大学生社团结构与功能的新要求。

      一、社会发展对青年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社会结构的分化日益复杂化、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社会生活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事实与结果,使中国社会迅速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的社会化也开始面临新的任务,它要求青年人在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现代能力,大力培养现代素质,塑造新型的现代人格,以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提高现代能力是青年社会化的基础。

      所谓现代能力,指青年人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以自身的努力影响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领。针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青年人能否适应它、驾驭它,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综合、运筹,竞争、自我完善等现代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操作层面,而且带有很强的整体性。现代能力的获得与强化,必须具有生活和实践的坚实基础。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同样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一定的价值、态度、技能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准则和个人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个体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并且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注:参阅吴增基、吴鹏森等主编《现代社会学》第1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青年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是能够有效地获得现代能力的。

      2.培养现代素质是青年社会化的关键。

      现代能力固然是青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现代社会是急剧变化发展的,青年人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某些具体的现代能力,就能够持久地适应和驾驭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青年的现代能力具有自我扩展功能。现代能力的自我扩展,对青年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现代社会对青年人现代能力的要求,在某些方面,难以在现成社会经验中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范本,只能靠青年人自己的创造。因此,培养现代素质成为青年社会化的关键。目前,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许多论者在讨论素质教育时,往往很少把它同青年社会化联系起来,如果从青年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现代社会对青年社会化提出的新要求,它把社会教化的关键放在青年人现代素质的培养方面。就现代社会发展对青年现代素质的要求而言,它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道德素质,具体包括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现代科学素质,具体包括科学知识兴趣、科学理论修养、科学职业选择、科学研究创新等;三是现代文化素质,具体包括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民主法制观念以及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摄与吸取等等。

      现代素质不仅有助于青年现代能力的自我扩展,使青年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适应性,而且有助于防止和纠正青年现代能力在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例如,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条件下,青年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文化价值规范,就可能给社会造成危害,“电脑黑客”的出现,高科技犯罪的产生,就是这方面的明证。这就表明:青年人在从被动者、无责任者转变为主动者、有责任者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转换,即从接受文化、继承文化转变为辨识文化、运用文化。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现代素质,才能防止和避免青年人变成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的“单向度的人”。

      3.塑造现代人格是青年社会化的归宿。

      不管现代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人始终都是现代社会的主体,因此,青年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努力塑造青年的现代人格,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主体。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西方学者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高于个人,个人是消极的,被动的,微不足道的。例如,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每个人个性发展的过程只不过是社会“压模”的过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个人高于社会,不应以任何社会理由压抑个性和个人需要。弗洛伊德,马尔库塞都持有类似的观点。(注:参阅吴增基、吴鹏森等主编《现代社会学》第11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把个人与社会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以及将人看作纯粹是社会客体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就表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但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条件下,人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限制,致使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人格受到挤压,产生种种现代病症,例如人的空虚、孤独、紧张、迷惘等等。美国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将之归因为“自动化的幽灵”把现代社会变成了一架精密复杂的机器,它处于严格的操纵控制之下,一切人和物都成了管理对象,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片面的技术关系,现代人的人格具有“攻击性”和“片面性”。

      因此,在现代社会之中,青年社会化应当努力消除现代病症对年轻一代的影响,防止现代人在日益物质化、技术社会中的失落,使青年人具有乐观自信、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人格特质,真正担当起现代社会的各种主体角色。

相关文章: